一、四季輪回:它是電影也是生活本身
整部《愛樂之城》按照敘事脈絡,劃分為5個章節——冬、春、夏、秋、冬。
冬,講述了兩個追逐夢想的青年人的窘迫處境,一個是華納電影片場咖啡館一心想成為明星的女招待,屢屢視鏡,屢屢失敗;一個是在餐廳彈鋼琴一直夢想開一家爵士樂俱樂部的落魄樂手,三番兩次違背餐廳主管的意志彈奏爵士樂,最終被開除收場。
春,講述了兩個人情愫的萌芽。作為同在洛杉磯的追夢人,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執著和倔強,就像一面鏡子,他們在對方的身上看見了自己,于是越走越近。
夏,熱烈的夏天象征他們著愛情小舟的徜徉之旅。天文館之夜,他們漫步星空,如夢似幻,這是屬于他們的幸福時光。
秋,秋天是成熟的季節,卻也預示著樹葉的凋落。兩個在困厄中相逢、相知并相互鼓勵的人開始有了分歧。他們相繼動搖了一直堅定的夢想。為了賺錢,小塞進行了自我妥協,成為一家流行樂隊的鍵盤手,試著忘掉夢想,投入到緊鑼密鼓的巡演之中;而米婭辭去咖啡館的工作專心致志地開始寫自己的獨角戲,可惜演出慘淡,被打擊地體無完膚,她也開始懷疑自己一直堅持的是正確的。
冬,嚴冬到來了,這是愛情的嚴冬,卻是夢想的春天。此章節甫一開端,就打出“五年后”的字幕,米婭搖身一變成為開篇冬的章節中那個風姿綽約來買咖啡的當紅影星,她已經結婚,有個疼她的風度翩翩的丈夫,以及一個可愛的孩子。小塞也實現了當初的夢想,有了一家自己的爵士樂俱樂部,只是依然單身,從他落寞的眼神,我們分明讀到他并不快樂。就在這個當口,他們又重逢了,也只是微微一笑、點點頭而已。
五個章節,相互承接,環環相扣,但就劇情本身而言并沒有多少新鮮度。可是它為何如此受歡迎,這一次評委、觀眾的意見驚人的一致。就是在這樣高的期待視野中,我走進電影院,然后被感動乃至信服。我想這就是優秀電影的魅力,它可以簡單、粗暴,但必須要有封喉一劍,挑破觀影者原本包裹著嚴嚴實實的心之盔甲。一部劇情如此簡單的電影何以動人?很簡單,它觸及了我們這個時代人心的痛處,關于夢想,關于青春,關于愛情。
整體來看,這確乎是一個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故事,平常到這不是一部電影,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在某個朋友口中講過的一個八卦故事:一對在漂泊困頓中守望理想的年輕戀人,在度過了不堪回首的艱難時日后,雖各有所成,卻漸行漸遠,最終未成眷屬。
唯其平凡,才有更大的投射面,宛如一座無邊無際的大湖,每個人都能從中窺見自身,那流蕩的波紋中我們時而模糊時而清晰的面影。這樣的故事,每時每刻都在上演,在北京、在上海、在廣州、在深圳、在杭州、在蘇州、在成都……就像此刻的趙雷,雖紅極一時,但心中仍悵然若失,他唱到:“在那座陰雨的小城里 我從未忘記你/成都 帶不走的 只有你。”這是一個人和一座城該有的宿命。在我們潦倒落魄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這座城市虧欠我們太多,其實未嘗不是我們索取的太多,你得到什么,也會失去什么,這個世界很公平,總有一天,這座城市會開口要你歸還你要歸還的。
二、天文館之夜:繁星之城的兩顆星
其實不喜歡歌舞片,但很奇怪,這部片子里的歌舞段落居然很喜歡。節制、詩意,雖不多,但每一場都很精致,恰到好處,并完美地融合于整個情節。
它不像《瑟堡的雨傘》那樣所有的對話都要唱出來,讓我們的耳朵疲于奔命,也不像《雨中曲》那樣加入很多戲謔的成分,將歌舞僅僅作為形而下的道具。在《愛樂之城》這里,歌舞成為推動敘事的有機動作單元,有它自身嚴密的邏輯,像一枚不可或缺的拼圖。同時,這些歌舞場景又顯出它的特立之處,加入諸多詩意夢幻的想象,像夢境一下在灼人的現實縫隙中閃現,如此賞心悅目。以至于,我在關注劇情進展的同時,反而對歌舞場景充滿更多的期待。
特別喜歡那一場天文館之夜的表演。這是一次靈魂出竅的瞬間。當他們從平地起飛,向著星空漫溯,美到窒息。星河璀璨,他們置身其中,他們也是兩顆閃亮的星子,綻放前所未有的光芒。
“繁星之城啊
你是否只愿為我閃耀?
……”
我想,在那一個瞬間是的。這幾乎是兩人在一起的最美的幸福時光。因為在高處,他們忘記了卑微。
而另一個讓我著迷的歌舞場景,同樣也發生在高處。那是他們初次擦出情愫的地方。
山頂,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在尋找消失的汽車。一盞路燈像高高懸掛的皎潔明月,整座城市的燈火就在腳下。如此美麗的夜色,他們相互抵牾著,像兩塊任性的磁鐵,一會把各自推開,一會又相互吸引。這一段歌舞,非常驚艷,將人物之間欲說還休、欲迎反退的小心思刻畫的入木三分。
兩處歌舞場景都選擇在高處來展現,我以為導演有他的意圖所在。米婭和塞巴斯汀這兩個“洛”漂一族,是無數尋夢者的縮影,他們心比天高,卻命比紙薄,空有一腔熱血,懷才不遇被殘酷的現實蹂躪。只有在這一刻,在這段輝煌的放飛自我的間隙,他們第一次把洛杉磯這座夢想之城踩在腳下,他們站的那么高,他們用自由凌波的舞步、聛睨一切的歌聲,俯瞰著它。
但,我們都知道,高處是不勝寒的,何況這只是近乎夢游一場。云上的日子總是輕飄而短暫的,“曇”花一樣。在現實和夢想的角力中,他們的反抗也是如此悲壯。在米婭那場動情的面試之后,他們探討過彼此的未來,但塞巴斯汀卻平靜而理性地說:“當你真的得到這個角色之后,你將要把你的一切交給它……所以,我們大概只能靜觀其變了。”他清楚,他們彼此是一樣的情形,如果不為了理想放手一搏,一生都不會快樂。
三、消失的五年:你是真的快樂嗎?
觀影結束的時候,我旁邊的一對小情侶小聲嘀咕,男的說他們怎么會沒在一起,這是這部電影的bug。兩個小年輕,似乎還是上大學的年紀。
在他們這個年紀的時候,我也不相信悲劇,總覺得生活總不會如此。等到經歷一番歷練后,我才明白,在殘酷的生活邏輯面前,大團圓才是一種虛幻。張愛玲不就寫了一部《小團圓》么?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我們試著來推演一下,這五年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無非是米婭成功地視鏡成功,成為一名演員,來到巴黎、來到紐約,追逐自己的電影夢。而塞巴斯汀則從樂隊中脫身出來,去籌備自己的爵士樂俱樂部。他們都在忙碌著,開始會經常通電話,他問一聲最近拍了什么戲?她問一句你的俱樂部籌備的怎么樣了?了解了解近況,然后相互鼓勵:加油!挺住就是勝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作強度的加大,他們通話的次數越來越少,通話的時間越來越短,可能期間還不可避免地發生過爭吵,她因為拍戲拍到身心俱疲,他則為籌備爵士樂俱樂部辛苦攢錢勞累奔波,可能彼此都沒有一句安慰的話,可能彼此都在抱怨對方不夠關心自己,于是一言不合就摔了電話,于是你也不理我,我也不理你,陷入曠日持久的冷戰。一段時間后,也許兩個人都會自省,但又礙于面子都在等對方給臺階下。又或者兩個人可能都暗暗下定決心,要等事業有所成就,一切安定之后,再彼此聯系。而就在這樣的彼此的倔強中,不期然間其中某個人的生命中出現了愛慕者、追求者,然后在某個失去抵抗力的瞬間被虜獲。
于是,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愛情隨風而逝,當時的愛是真的愛,現在不愛了也是真的不愛。就這樣,仿佛生命中不曾遇見過彼此。直到某一天,偶然的四目相對,那些沉睡的過往掙扎著泛起,仿佛一陣風的吹過,又再度塵埃落定。
所以,我們看到那經典的最后一幕,塞巴斯汀的那一支《late for the date》響起,那么多的瞬間開始閃回,那么多的錯過被重新校正。這一刻,他們的腦海子肯定縈繞著一個問題:如果一切重來會是什么樣子?
幾乎是肯定的,結局不會改變什么。在愛情中,是要有妥協的,如果兩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夢想是最重要的,但結局只能是分道揚鑣。
這里,我要談一點私心所想。
很多影評都談到了夢想,談到了努力,但我想談談夢想的放棄。
夢想真的這么重要么?賽巴斯汀就一度想要放棄自己的理想。當聽到米婭跟她母親的電話,正在猶豫著要不要加入朋友樂隊的他幾乎是一瞬間就決定了的。因為他想帶給米婭一個更好、更有著落的生活。這個高冷的男人,其實在愛情中是更愿意付出的人。而米婭顯然更強勢一些,對自己的夢想更狠更執著。如果賽巴一直在樂隊里待下去,他會越來越出名,他和米婭的愛情反而會更穩固。他應該就是這么想的。反而是米婭推開了他,點醒他他現在所做的并非他的夢想。
難道夢想就是那么一層不變的么?有句話說:我們已經走的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什么而出發。但是我想問的是,為什么一定要記得“為什么而出發”,原初的動機真的那么重要嗎?什么是意義?意義顯現在我們做的事情中,或者說的更直白一點,并不是只有那個最初的夢想對你有意義,倘若你發現了你更在乎的東西,譬如愛情,家庭,親人,你的遠行是否需要折返?
而在現實中,那么多的選秀節目,那么多追逐夢想的年輕人,最終有幾人脫穎而出?即使僥幸出頭,那背后經歷的潛規則、黑暗面,又是否真的值得?實現夢想的塞巴斯汀那落寞的神情下是真的快樂嗎?
由此,我想到陳嘉映在《何為良好生活》中這樣寫道:我們不是顏回,他不改其樂,我們可能覺得苦不堪言。我們更不是耶穌,以一身盡贖人類的罪孽。我們有一點兒品格,有一點靈性,但遠沒有強大到單靠品格和靈性獲得幸福,我們還想在最通俗的意義上過上好日子。”
“我們還想在最通俗的意義上過上好日子。”我想把這句話送給所有有夢想的在城市里打拼的普通人,是的,夢想是要有的,但如果累了,回來好嗎?
送你一首陳潔儀的《天冷就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