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年初一,新的一年真正開始了,就開始拜年了。我們這兒拜年,一般是從早晨拜到午飯前,吃過午飯后,就算下午了。倘若你到某一家去,別人已拿起碗吃午飯或者已經吃過,那就特別尷尬,不好意思提拜年了。
如果是岳父或舅舅家,那你就作好心理準備,少不了挨大人一頓斥責,臭事不懂。一年到頭,也免不了老婆在你耳邊絮絮叨叨,不重意她家,摔缽撞盆的事時而有之。
拜年最好在初一至初十之間,如果親戚朋友太多,最遲到十四,到了十五就年過月盡,不算作拜年了。
一拜家(jia),二拜家(ga),三拜丈,四拜姑,五拜姨,六拜朋友,我們這兒一般是按這種順序來拜年。也就是說,初一拜家鄉,也就是村里的伯叔朋友,初二拜外公外婆舅舅家,初三拜岳父岳母,初四拜姑姑,初五拜姨媽,初六初七及其它日子拜同學,同事,遠方的朋友。
以前沒有車子,全靠步行,一天走不了多遠,有時還要在親戚家留宿,一般都按這種順序來。現在車子一開,摩托車一騎,像穿梭子一般,一天要跑很多地方,有時一天拜了原來幾天的年,也就沒有嚴格遵循先前的順序了,怎么方便怎么來。
初一這天大清早,天還沒亮,就有人放起了鞭炮,一家家大門敞開了。
將堂屋重新打掃一遍,在高桌子泡一壺新茶,擺上糖果,香煙,生起炭火,將電視,音響全都打開,紅紅火火迎新年。
給所有的熱水瓶,燒滿開水,將門前的空地掃得一塵不染。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早已洗漱完畢,匆匆吃些早已煮好的水餃或燉肉,過了早,便出門去。
家里留一個婦人接待客人,當家的帶著孩子在村里各家開始拜年。
首先去的必是伯伯或叔叔家,小孩走前面,大人在后。進門后,小孩撲通一聲向著香案跪下,也不講什么章法,跪下就行,口中大聲喊道,大爺,大奶,拜年啦。
伯母必會慌慌跑出,驚喜地叫道,我的乖乖,莫拜莫拜,來了就是年。
一邊扶起小孩,一邊往他們口袋里塞糖果和各種小吃。
大人在后面,趁主人不備,也會虔誠地跪下,雙手撐地,以頭觸地,然后抬起頭來,雙手作揖,莊重地喊道,伯父,伯母,拜年啦。
伯母一臉嗔怪,你看我的某某,你還真拜,快坐下喝杯茶,暖暖身子。一邊遞上煙,一邊送來瓜子。
往往并不坐下,只是說道,我們還剛起來,還有很多年,得抓緊時間。
然后退出來,你前腳剛走,別人后腳又來,傾刻間,嘩啦啦跪倒一片,拜年聲此起彼伏。
村莊里熱鬧起來了,各處都有歡笑,最偏僻的道上也有人影走動。拜年就是好,哪怕平時迎頭撞上也不打招呼的鄉親,在今天,你去他家跪一下子,作一下揖,喊一下拜年啦,他立刻會熱情洋溢地上來拍拍你的肩,邀你坐下,端茶遞水,有許多說不完的話。
新年新氣象,新氣量,人人都變得親和而謙遜,所有的不快都丟棄在去年昨日,不必再提。
要不了多久,大人的耳朵,手指間夾滿了煙。小孩的口袋鼓鼓囊囊,甚至手里提著幾只方便袋,里面也是滿滿當當。
人們見了面,老遠就喊著過年好。走到一起時,互相討論著,還有哪幾家沒去,有哪幾家去了家里沒人。
忙忙乎乎一上午,年總算拜完了,下午就自由活動。大人去打牌,小孩放煙花或上街,村莊比上午寧靜了不少。
這里有一點要說,倘若中午沒去人家拜年,在正月,一般都不好意思去人家登門,除非你哪天補上。如果一個上午你去人家兩次,我們稱之為拜遛年,大人有時會故意取笑小孩,讓小孩鬧個大紅臉。
初二到了,就開始拜親戚家的年了,或早晨或中午。親戚家有時一年到頭只在春節時才去,這可不像村里,喊一下,屁股不沾凳轉身就走。
在這兒,必須坐下,陪老人聊聊天,讓老人看看你胖了還是瘦了,去年在外面怎么樣,孩子聽不聽話,怎么不將孩子帶來,等等。
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要吃長輩煮的肉糕,不管多少,哪怕醮一點湯汁,也須端著碗,表示津津有味的樣子。
吃人家的肉糕,夸一聲美味,那是對主人最好的褒揚,主人會感到榮耀。倘若不吃,主人會很難過,一年到頭,耿耿于懷,以為你說她不會事,或者怨你不懂事。
當然,在重要的親戚家,還會留你吃午飯,燒上一桌好菜,擺上好酒,推杯換盞,推心置腹,將一年不曾說的話說一遍。
初一到月半前,基本上每天都要拜年,又忙碌又快樂。
到各處很久沒聯系的親戚朋友家走動走動,送去我們的祝福,帶去我們的心愿,讓這種親情更長久地維持,讓我們的世界恒久地充滿愛。
這是一種很好的傳統,這是一種最濃最溫馨的年味,這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明,這是我們最不可忘卻的習俗。
走啰,去拜年了。
如需轉載,請簡信我的經紀人南方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