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服務公司員工隊伍每年在以10%-15%的速度增長,老員工離職率普遍低于5%,公司七年來平均年齡始終未曾突破33歲。就像當今社會,最有錢的50后和90后,中間夾著一個茍延殘喘的70后和80后。所謂的中產階級以及奮斗中的夾心層也是這個年齡段。35歲,似乎成了職場選用普通員工的暗防。不升職、不加薪難道我們就沒有更多的機會?難道我只能去創業?
最近面試兩個女性,40歲。如果不是內推,估計這樣的簡歷無法達到篩選簡歷的標準。面完后還處于懸而未決狀態。按理,35歲以上,已經具有至少10年工作經驗,溝通交流、技術積累、思想見識具有一定沉淀,可以是部門的中堅力量。然而,40歲的女性,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平衡太多的時間分配、精力平衡。而公司目前發展勢頭良好,需要每一個職位是多面手,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這種投入必然是主動承擔責任,甚至是不記職位邊界的工作。而年長者,職場上踩過很多坑,必然很謹慎,而這種謹慎,恰恰體現出一定程度上工作推諉。而這恰恰是錄用的糾結點。
由人推己,35歲以后的我們真的沒機會了嗎?
35歲以后的我們,換工作換的是什么?是一個大環境的穩定?是一個賞識的機會?還是施展才華的舞臺?是職位、薪資、尊重和相對的自由度的平衡嗎?想想看,35歲以后我們不是沒有機會,身處正在快速變化祖國,整個市場提供的機會比比皆是,更遑論在一線城市,已經根深發展了10年自己奮斗的城市或者行業,還是我們貪心想要的更多。
我們既想要穩定,體力上不在像以前那么拼命,又想要有專業或職位上升的空間,即便沒有上升薪資也不能太攤薄。但這么多需求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穩定而固化的公司必然機會難得。萬維剛推薦的泰勒科文的《自滿的階層》書中講到匹配者與奮斗者,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對變化容忍度。穩定就是匹配者的常態,計算機技術算法下的匹配讓人更加舒適,且很難發現不適感。計算機在獎勵匹配者,無論是在線購物、聆聽音樂、在線婚介等等全都是找到最優的匹配,而不像以前要自己嘗試看過很多種唱片、圖書或者試過很多次風格怪異的衣服后,才找到適合的那個。那么如果我們想要和算法一樣尋找薪資的滿意、舒適環境,那么就意味著已經是固化所有的狀態,想要改變幾乎只能微調。微調又是否能滿足我們重新擇業的需求?
《自滿的階層》中講到奮斗者就是在不斷尋找變化和突破。在不斷前進和需要認同的心理推動下,在一個充滿變化的企業或者環境才有可以折騰的機會。如果35歲后重新擇業,我們想要更多的上升機會,無論專業還是職位,那么只能放棄所謂的之前穩定的薪資,擁抱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的下一次。而所謂的體力不行,經不起熬夜、加班、連軸轉的工作,到底是我們的身體疲憊還是一顆只想獲得成果,用年齡來掩蓋惰性的借口?經濟學人最近有篇文章《Cheat death 》,談到最新的技術可以延緩衰老和死亡,人類活到120歲不是夢想。但是長生不老,不是老而不死。不老是種狀態,一種不懈追求變化的心態而不是只是壽命的延長。如果從退休后就一直混吃等死,120歲啊,老不死,多無聊啊。所以,如果要不老,保持青春,可能是50歲重學個手藝,六十歲再戰江湖?35歲,哦no,小小班才結束啊。
35歲,還是一個正當盛年的時間,給自己一點樂趣,無論是習以為常的原專業\職位還是想要跨行的按捺不住,請保持擁抱變化的心,讓自己保持折騰的心態。要么在原崗位上多點其他嘗試,穩定工作和薪資的同時加強自己工作的興趣,要么擁抱變化,放棄所謂的從前,至少從內心上reborn一次。不過才工作10年,舍不得的不過是自以為的過去。
而對于hr們,為什么不給別人一次機會?《實習生》中這么一個高智商,智慧的實習生不試試,怎么會有這樣的驚喜!
當然,你來求職表現出專業、自信,我來招聘表現出公正、客觀,這只不是場普通的邀請對話,無關年齡,無關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