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蘆笙夕陌
01
我是個護士,當年因中考失利,而后為了好找工作,家里給我選了護士這個專業。后來因為個子嬌小,護理被拒被調劑到助產專業,從此學醫五年,身邊清一色女生。
然后畢業第一次改行由助產專業改為了口腔護士,于是踏上了口腔護士這條路,從此進了口腔行業。選擇這份職業無外乎輕松、無夜班、壓力沒有臨床大、市場需求量大
02
我以為口腔護士很簡單,做了這份工作才發現并非如此。
一開始投簡歷因為無經驗、專業不對口頻頻被拒,加上剛畢業護士證又遲遲沒有發下來,而后在經歷過n場面試廝殺中,最終被倆家錄取,我選了一家,便是我現在這家即將離職的口腔單位。
初次,因為老板以及單位的環境、裝修風格我很喜歡“灰白色的墻壁,有很多綠色植物,大廳掛著很多水培植物”,第一眼便喜歡上了
上班后,才發現這是一家剛創業型并且股份制的口腔,然而只有我一個護士。
一開始,什么都不會,醫助手把手教我,消毒、認器械 、拍片、調材料、灌模型,老板教我前臺、收銀以及采購物品,污水采集......
故事到這里你可能以為我很幸福,是的,那時我也覺得自己選對了單位。后來,我發現我錯了。這便成了我的“噩夢”。
首先,讓我重新對醫療有了新的定義,現在的醫療越來越商品化,以前我一直認為醫療只是救死扶傷,但是我在這看到的是利益,金錢為主,很多時候能夠讓顧客更多消費才是重點。
個人認為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診所區別在于側重點不同,公立雖然也講盈利但更加注重的是技術、救死扶傷,而私立注重的是服務、掙錢擺在第一。
03
老板為了節約成本招的人都是剛畢業沒有證、經驗淺或實習生尚未畢業的,店里當時加老板和合伙人一共五個人上班。
我和一名醫助(剛畢業的醫生沒有執業證的),老板,還有主任、院長,具體分工:主任正畸、基礎看牙項目,院長負責種牙,拔特別難拔的牙,那個醫助既充當護士角色配臺又當醫生角色診斷、治牙。
我便負責消毒、配臺、前臺接待,收銀以及應付衛生局檢查,各種考勤,售后服務、推廣。老板負責業務,咨詢師偶爾看病。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學會了很多。剛開始我以為,這些很簡單,當真正忙起來才知道,有時候需要配合醫生促成患者在這里看牙然后消費,有時候需要應對衛生局各種檢查,比如很多培訓例如院感、消毒正式培訓我都從沒有聽過,都是跟著店里那個醫助學的。很多問題大多數連蒙帶猜。
04
在沒有任何培訓,沒有護士前輩的指導,醫生又不懂護士很多具體的工作,我是如何快速適應并且拿下這份工作的?
第一,學會觀察,看同事是怎么操作的,材料怎么調,什么時候快點什么時候慢點,材料什么樣的性質,各種病情的臨床表現、診斷,如何護理,網上看護理操作視頻,然后自己反復看注意要點,并且加以練習。
第二,學會自學,查閱相關書籍,買口腔護理書籍、四手操作書籍看各種帖子,百度各種經驗、知乎各種搜。關注口腔行業的各種公眾號,中齒、梅寶、口腔醫學網...
第三,學會總結,自成一體。學醫重在實踐,反復模仿、借鑒,吸取經驗,最后你是可以學會,但依然是別人的,如何能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那就是有自己的特色,把所有自己學到的總結,不斷升華然后加工變成自己的,這才是屬于自己真正的東西。
第四,多干、多做、反復做,醫療屬于偏技術性工作,很多操作你需要反復練習、日積月累的某天就會精細,簡單的事做好了就是大師,有些人為什么說這個醫生技術好,那個護士打針不疼,其實就一點,對方干的多,練多了自然就精了。
05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改行很難,做一件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會不敢開始、害怕失敗,其實只要你有勇氣踏出第一步,那么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不去做永遠不可能成功,做了才知道。
沒做口腔護士前,我也害怕,沒有實踐我壓根就不了解口腔、婦產、很多很多的東西是怎么一回事,會怕自己做不好,第一次打針手是抖得,第一次插尿管插不進去,第一次做胸外心臟按壓參加搶救,會發現自己懂得越多,某天終會派上用場。
既然很多事無法避免那就提前學習,第一次做口腔護士,吸唾我以為很簡單就是吸口水而已,后來才發現也是需要很多技巧的,怎樣讓病人舒服,不擋住醫生視野,什么時候該吸什么時候不能吸,灌模型怎樣灌得好看又精準,拍片怎樣拍的精確度高,怎樣擺位置。
沒做口腔護士前,我覺得助產和口腔差別太大了,自己一定做不了,做了口腔護士后覺得和手術室護士有異同點,都是器械護士但又有區別。
結論:口腔這份工作讓我明白了學習是自己的事,沒有人會去教你,想學自己會想盡辦法學習,讓我明白了需要更多的耐心與細心,口腔護士很瑣碎,認真到一個很小的針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也改掉了我的粗心,哪怕今后不從事護士這行,口腔護士這一年學到的很多東西對我都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