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產階級生活品質觀

柳如柳IP屬地: 浙江
0.073字數 11,374

我們采訪了幾位新中產消費者,試圖勾勒新中產的生活狀態與消費共性,探討新中產的生活方式與品牌營銷是如何互相影響的。文末還有《2017年中國新中產品質生活報告》。


在當今的輿論場上,“中產”這個詞總能引發不少情緒和爭議。

2001年,《新周刊》做了一期名為《忽然中產》的封面,這是“中產”這個詞首次在中國被大眾媒體正式提出。那期雜志算了一筆賬,“想過上一種‘西式中產’的生活方式,美國的費用是一年50多萬港元,香港的費用是150萬港元,而北京的費用是103萬港元。”

“新中產”則是這兩年興起的新詞。

16年之間,中國的GDP從當年的11.09萬億元上漲到了2016年的74.4萬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隨之提高。盡管階級格差越來越大,但是銷售著來自全球各地商品的電商平臺、裝了幾十甚至上百個App的智能手機抹平了不同地域和階層之間對于品牌和商品的觸達難度。全球化的進程讓信息變得更為對稱,出國成為一件“說走就走”的事情。在這樣的社會和商業變化中,中國演化出了“新中產”人群。

類似的社會進程演變在日本發生過。1968年,日本的GDP成為全球第二,接著它又飛速發展了20年。在泡沫經濟前,無論是上層社會還是中下層社會的消費者經濟實力都大幅度提高,大家都能買得起LV包,于是帶有大logo的奢侈品不再起到區分身份和社會地位的作用。“消費品位”轉而成為鑒別社會階級的隱性標準。

1975年之后,“不露聲色”的品質感和產品的差異性成了的日本制造商品和營銷的手段。“女高中生則用香奈兒的化妝品打扮得花枝招展,因此大張旗鼓地穿戴名牌商品已經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證明。處于‘身份階層’的女性反而更加樸素安靜,不張揚,仿佛穿著幾十年都不會改變設計的服裝。即使是穿上優衣庫的克什米爾毛衫,通過其穿著搭配也能看出她是屬于‘有身份’階層的人,因為這更體現出這個階層女性的自我主張。”三浦展在《第4消費時代》里這樣寫道。

40年后的中國,商業環境也同樣發生著變化。隨之而來的是“新中產”人群的崛起。人們也找到了一些更精準的關鍵詞來形容他們,比如教育背景良好、有一定收入基礎、追求品質生活同時也充滿壓力。但總體上,這個人群數量龐大但面容模糊。為了弄清楚新中產究竟是誰,他們的生活又與過去的中產有何不同,我們發起了一項中國新中產品質生活調查,還采訪了遍布在全國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的新中產,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當下的商業社會是如何互相影響的。

31歲的黃茜在上海一家金融公司負責產品和品牌的市場推廣工作,她的工作就是推廣“又好又便宜”的投資理念,這與她一直堅持“又好又便宜”的生活理念不謀而合。畢業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她曾經也擁有過好幾個香奈兒和迪奧的名牌包。但在過去這幾年,她算是經歷了一次“斷舍離”。“現在的包都是婚前買的。”不僅如此,她去年還靠閑魚賣掉了4萬元的東西,“我現在的衣櫥只有一米寬,平均每月只買兩三件價位在1000至2000元的衣服。”

黃茜

年齡:31 / 城市:上海

職業:金融公司市場營銷

Q:你對新中產的生活是怎么認定的?

A:新中產身處知識不斷進化與消費快速升級大潮的最前沿。這群人既不想被稱為“土豪”,也不愿委曲求全活得像“葛朗臺”。在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交雜下,新中產需要用“又好又便宜”的生活方式來找平衡點。

Q:你的品牌偏好是怎樣的?

A:一看質地是否傳遞高級感,二看設計是否簡潔大方,三看品牌背后故事是否打動人。

Q:個人時間支配比例:

A:工作40% / 日常45% / 充電5% / 愛好10%

Q:財富支配比例

A:貸款20% / 休閑愛好10% / 孩子30% / 日常25% / 儲蓄投資15%

新中產指的是已經擁有一定的社會資源和財富的人群,他們擁有一定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能力。但是,欲望一直隱藏在新中產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因此,她們必須要學會取舍和“更聰明的消費”。

孩子的開銷是讓黃茜的消費習慣產生變化的關鍵原因。“教育資源、房子的資源,足以壓垮所有中產階級。”黃茜的孩子今年3歲,她已經想好讓孩子將來走“中偏西”的教育路線,現在孩子就讀私立雙語幼兒園,每月光學雜費就要7000元。“這頂多算是中上。”不讀公立學校的原因是她不愿意承擔學區房的高昂溢價以及巨大的風險——萬一哪天它不是學區房了。

她的心里有一筆賬,房貸上萬元,孩子的教育玩樂每月開支上萬元,一家六口的柴米油鹽等基本開銷每月5000元。各種旅行健身美容費用,加上早早就去香港配置好孩子的教育金和全家的重疾險,一個月的固定花銷至少也要在4萬到5萬元之間。“在知乎上有句話說‘在上海月薪兩萬不算多,年薪百萬剛剛好。’”黃茜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追求品質的動力和現實生活的壓力讓黃茜變成了一個好友眼中的“聰明消費達人”。比如,她會巧用高端信用卡免費兌換五星級酒店的權益,計劃了一次僅僅花了8000塊的五天四夜全家新加坡旅行,“在當地住五星級酒店的的四個晚上都是信用卡積分免費兌換的,機票是航空公司會員日買的,1800元就能往返的新加坡航空”。

在穿搭上,黃茜喜歡選擇質地好、剪裁好、色彩高級的基本款,但她一定會搭配上點睛提亮的配飾,比如包包、腰帶、絲巾等,“這是將基本款穿出大牌感最重要的秘訣。”黃茜會將優衣庫的一套基本款搭配印花絲巾,打破了基本款的沉悶,她的朋友稱贊她穿出了大牌感。

當黃茜需要購買針織背心、打底褲等基本款的時候,她往往第一個選擇的品牌就是優衣庫。她也非常關注這些服裝品牌的跨品牌合作,因為她認為這傳達出來的是一種“品牌態度”。比如,她去年入手了幾件優衣庫和愛馬仕前設計總監Lemaire的合作款,“它用一種性價比極高的方式將很多人追求的法國人骨子里的時髦感(French Chic)傳遞了出來。”黃茜說。

這是中國新中產人群的一幅典型的畫像。他們既要事業有成,又要家庭完滿,最好腹部還有幾條人魚線馬甲線;他們也是充滿活力的一群人,具有創意和各種新點子、追求具有品質和格調的產品;他們也是關注“時間性價比”的一群人,懂得“聰明地消費”,知道如何“用金錢購買時間”,讓自己用有限的時間和財富過上屬于“我”的生活。

從“外向型炫耀消費”轉為“內向型自我享受的消費”也是這群人的明顯特點。去年,據貝恩公司統計,中國消費者對全球奢侈品的消費額貢獻首次出現了1%的回落。那些看好中國新中產人群增長的奢侈品品牌沒能如愿迎來大批新客人,這是因為一些分析機構誤解了消費升級的含義。

牛津學者詹姆斯·哈金在《小眾行為學》中對消費升級的定義是這樣的:持有這種消費觀的消費者不甘于普通大眾消費品的平庸,又不可能也不愿意全部換成高檔奢侈品,他們熱愛的是一些工藝和設計等比傳統消費品高一點,價格高兩點的升級消費品。“好,但又不是最好,貴,但又不是太貴。”

身在成都的肖毅在成都老房子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品牌經理,年薪在30萬到40萬元。和身在北上廣的中產比起來,他的生活愜意得多。早年在做記者時,成都的房價還不是很高,他靠自己的努力奮斗買了第一套房子。到現在,他的收入已足以支撐他每一兩年置辦一個大件,比如投資一套小公寓或買輛車。

但他對于擁有名牌并不執著。“成都人喜歡說,不論你是開寶馬還是開小破車,吃的都是同一家的粉,去的都是同樣的蒼蠅館子。”

在這樣氛圍里,如果你身穿大牌服裝去茶館赴約,會被周圍的朋友笑話。他所在的圈子里,在某個小鎮上找到了特別的小店或是去西藏玩回來給朋友帶了塊松茸,比渾身名牌更值得炫耀。

“你會發現新中產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他們不太管別人怎么看自己了。即便買奢侈品也是買那種logo很小的,別人看不太到的。購買原因也是因為和品牌價值觀比較契合,更多地關注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別人外在的感受。”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金立印告訴《第一財經周刊》。

32歲、在上海開健身私教中心的虞浩是一個收藏控,小時候因為被廣告洗腦,迷上了Air Jordan,于是長大之后他前前后后收藏了50雙Air Jordan的球鞋。之后迷上了買古董,比如從印度舶來的一戰時期的軍衣柜、1933年制造的打字機以及一些德國小眾品牌的鋼筆。

虞浩

年齡:33 / 城市:上海

職業:健身教練、自由攝影師

Q:你的品牌偏好是怎樣的?

A:視覺+功能性達到平衡,如果質感好就更加分了。現在網購看照片是看不出質感的,所以美觀也很重要。

Q:你最欣賞的消費態度是哪一種?

A:極簡主義。最好什么東西都不要買。買得越多,焦慮越多。現在逛商場沒有一樣東西吸引我。然而但凡是我喜歡的東西,就會同一個品牌買很多。比如那50雙球鞋,就很難斷舍離,因為它是精神層次的東西。

Q:個人時間支配比例:

A:工作30% / 日常30% / 休閑10% / 充電10% / 愛好20%

Q:財富支配比例:

A:日常開銷45% / 休閑愛好10% / 孩子30% / 個人充電15%

現在,他又迷上了象征著美國街頭文化的潮牌Supreme,從衣服到手機殼全都印著Supreme的logo。Supreme是一個在全球街頭文化愛好者里幾乎像宗教一樣的品牌。它擅長跨界合作,也擅長發售限量款的饑餓營銷。這些標準正好可以解釋虞浩熱衷于收藏潮牌Supreme的理由。

“跨界合作讓我覺得這個品牌很有創意,同時又能衍生出無限的可能性。”虞浩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愉悅感是新中產生活的主旋律,在享受過高檔物質體驗之后,他們把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花在“無用的美好事物上”——比如,旅行、藝術活動、享受美食和健康生活。

在把買包的頻率降到三四年買一個之后,黃茜目前最熱衷的消費是旅行。“每次把一個包換成一次旅行的時候就會覺得,我確實不應該買這個包。體驗消費帶來的快樂比較長久。”

在成都生活的肖毅除了生活的基本開銷,每個月消費占比最重的一個項目是酒。酒對他來說是邀請朋友聚會的理由,也是品質生活的重要一環。“哪怕加班寫稿子,只要能喝上一杯喜歡的酒,我就會覺得這是屬于自己的時間。”

和“只要工作不要命”的上一代不同,新中產追求的是“我要賺得比你多,還要比你更健康”。幾乎每個人都在為健康花錢。黃茜在買有機蔬菜,肖毅改喝溫和的清酒,虞浩索性辭去了陸家嘴的金融工作開起了健身工作室。這些都能讓他們在高壓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下繼續保持青春和健康。

“新中產指的什么樣類型的一群人呢?我覺得他們和過去的老中產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會把自己更多的資源,包括財富、時間和社會資源用在追求體驗上。由原來追求的地位、聲望、財富轉向追求體驗、個性、自由和人生意義。”金立印教授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人生中有趣的事情太多,因此時間對于這群人來說變得非常寶貴。這導致了電商,尤其是一些垂直類和精品推薦類電商的興起,因為新中產不愿意為買東西浪費時間。同時,一些做購物推薦的KOL也因可以準確滿足某一群體的需求和價值觀而收獲了大批的追隨者以及頗高的商業價值。

即使是線下門店的消費,他們也愿意選擇那些商品庫存(SKU)最齊全,門店布置又舒服的地方,比如像優衣庫這樣能提供適合生活各個場景穿搭的服裝門店。

在家居分享社交平臺好好住做運營的傅子桓就非常喜歡在宜家這樣品類齊全的店里購物。他形容自己的逛街方法是“去一次宜家,毛巾枕頭垃圾袋一下子全買了。”對他來說,為了買東西去逛街的時間成本太高了。他現在每周工作6天,剩下的一個休息日他不得不在收拾、休息、社交中個做選擇,因此他必須盡量地壓縮購物時間。對商家來說,好消息是這些不愿意浪費太多時間“買買買”的新中產反而會有很高的品牌忠誠度。因為他們會對認為適合自己的牌子產生依賴并懶得再去選下一家。

傅子桓

年齡:25 / 城市:北京

職業:互聯網運營

Q:你最熱衷的消費是在哪個領域?

A:一直以來的觀念是住的環境絕對不能省。它帶給我的好處能確確實實體會到。比如離公司近就不會浪費太多時間在路上,可以更專注于工作。住得舒服了,就能擺脫讓自己不爽的因素,保持更好的狀態去賺錢。另外現在可能會比3年前更關注護膚。

Q:你最欣賞什么樣的生活態度?

A:我一時興起,想做一件事就去做了。錢這種事情很多時候就看自己放得開不開。

Q:個人時間支配比例:

A:工作60% / 日常20% / 休閑10% / 充電5% / 愛好5%

Q:財富支配比例

A:日常開銷60% / 休閑愛好30% / 個人充電10%

在經歷過充裕的物質時代之后,新中產正變得越來越理性,這也讓他們更加注重購物的效率。當他們變成了一種取悅自己的行為之后,一些商家的傳統打折手段也變得不再那么能打動新中產了。比如黃茜覺得為了減免而湊單是浪費時間。

虞浩在英國留學時曾因一雙靴子打1折而將它入手,“當時都沒有覺得100英鎊有多貴,只覺得便宜了900英鎊特別劃算,”但后來他發現這雙鞋子根本不實用。“后來我在管理學課程里學到,打折會讓你買原本不需要的東西。從此以后他便不再買打折貨了。如果遇到我想買的東西正好在打折我會很開心,但并不會專門去等它打折。”

新中產也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比如90后的傅子桓和林倩如,他們在衣食住行上正在不斷嘗試更高的消費。80后的黃茜、虞浩和肖毅則偏愛價格不貴但同樣有品質的小眾品牌,也樂意購買優衣庫這樣有品質、面料舒適的品牌,通過自己的搭配表達心情和氣質。

林倩如

年齡:28 / 城市:廈門

職業:設計師

Q:你如何看待小眾設計的市場

A: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有不同的個性。我們的設計就是為了滿足這群人做的。雖然是小眾,但在人口基數這么大的環境下,應該還是有一大部分人遇到相同的問題。

Q:你最欣賞什么樣的消費態度?

A:我比較欣賞那些完全可以購買更貴的東西卻理智消費的人。他們買東西的時候不一定要炫耀式地擁有最新的東西,而是更看重功能性、背后隱藏的概念和意義。

Q:個人時間支配比例:

A:工作+休閑+愛好 80% / 愛好10%

Q:財富支配比例

A:日常開銷30% / 休閑愛好+充電40% / 存錢30%

正如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間的瑞典中產階級的生活圖景的《美好生活:中產階級的生活史》一書中所寫的,在努力營造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中產階級也認為自己的文化形式是最文明、最先進的,且應該推廣給普羅大眾。

中國當下這群新中產也是如此,正是商業社會對“美好生活”的包裝與塑造,影響和改變了新中產的生活方式,而他們自身的文化和價值觀也成功地滲透到了現代日常生活每一個瑣碎庸常的角落。

附:《2017年新中產品質生活報告》

從日本社會的演進可以看出,當社會的經濟水平和商業發展程度達到一定水準的時候,社會中就會出現新中產人群。

不同于對于“中產”較為單一的定義——收入水平和事業成就,我們認為新中產區別于中產的地方是,在擁有一定的時間、財富和社會資源的基礎上,他們對于這些資源更為多元化的支配方式。

今年,我們攜手優衣庫一起發起“中國新中產品質生活大調查”。我們挑選出了一定年齡段(20歲至45歲)和一定收入水平(一線城市個人月收入高于8000元,新一線和二線城市個人月收入高于4000元)的受訪者,了解他們在品牌、消費偏好、生活方式和對生活的期許等各個方面的行為習慣和態度。

我們在兩周之內回收了12080份有效問卷,根據回答的偏差值,定義了9個新中產人群的品質生活趨勢。同時,我們隨機挑選了20個分別在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生活的新中產人群做了深度訪談,深入了解他們的選擇背后的原因。結合定量調查和定性調查兩個維度,最后制作了這份報告。

我們想通過此次調查和訪談,解讀新中產目前的生活狀態如何?有哪些共性?當下的商業品牌和新興技術是如何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的?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未來又會對品牌營銷產生哪些影響?

日本社會學者三浦展所寫的《第4消費時代》中,將日本社會的消費變遷分為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初,社會剛剛開始發展,只有少數人能追求西洋化的現代生活。第二階段是20世紀中葉,大規模生產化開始出現,家家戶戶開始大量消費,買房買車買家電,購物傾向于“大的就是好的”。第三階段為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初,人們消費時開始追求個性化、差別化,看重品牌。而到了第四階段,即21世紀上半葉,人們又開始出現無品牌傾向和樸素傾向。

這個框架同樣適用于中國。目前,大部分新中產已走過第二消費時代,開始處在第三消費時代,并逐步邁向第四消費時代。與第二消費時代追求實用和身價的趨勢相比,由第三向第四消費時代過渡的中國新中產更加容易和一些擁有“無用之美”的品牌產生更緊密的關系。當品牌擁有“品質”“個性”“藝術”“智能”“便捷”“優質體驗”等關鍵詞時,更容易和當下這批中國新中產發生更加緊密的黏性。

這些新中產的消費者也更加聰明,他們能夠一眼看出哪些品牌天然具有這些特質,而哪些品牌是刻意地在營造出來的——這個時候,定位和設計就顯得至關重要,這是一個品牌的內核。有一些品牌會“聰明”地用智能化的手段讓自己更懂消費者,同時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和高效,這會讓有無限欲望,想要體驗更多有趣世界的新中產對品牌產生更多的好感。

而營銷者也要學會和消費者建立更為平等的關系——既不高高在上,也不故意迎合。這群更加在意精神共鳴和靈魂自由的新中產就像尋找朋友一樣,在尋找和自己心意相通的品牌。一旦找到了,他們如同對待摯友一般,對品牌產生更高的忠誠度。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延伸閱讀:新銳中產的集體焦慮

  每隔一段時間,究竟一年多少收入才算中產階級的報告,就會浮現出來,挑逗大眾的焦慮神經。近日,國內某招聘網站發布了《2017中國新銳中產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將年薪10至50萬元人民幣的人群定義為中產階層。

  面對機構對“中產階層”的定義,很多網友表示,現在80后、90后所謂的中產,其實就是“中慘”。因為僅是這點收入即被列為中產,那這個階層生活的也很“苦逼”,與國外的中產階層不能相提并論。也有專家提出,社會階層的劃分,不應以工資來劃分,應以持有多少不動產來甄別,這樣更為合理。

  按常理來說,中產階層應該過著“薪酬豐厚,衣食無憂”的體面生活,但中國的80后、90后這新一代的所謂的新晉中產階層生活質量并不太高,這主要是他們不像50后、60后有著一夜暴富的多次發財機會。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不是也有很多年輕人在創業嗎?但事實證明,真正創業成功的年輕人,可謂“大浪淘沙,鳳毛麟角”。《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大學生畢業即創業比例連續5年上升,從2011屆的1.6%上升到2015屆的3.0%。但在浩浩蕩蕩的創業大軍中,成功率低得嚇人。該報告顯示,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3年后超過半數的人退出創業。即便在創業環境較好的省份如浙江,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

  由此看來,大多數人只適合做工薪職業者。在令人艷羨的商業大潮中,更多的人只能在產業鏈上尋求一個螺絲釘的位置,在大公司做到中層管理者,這一群人構成了中產階級的主力:中層即中產。

  從表面上看,與過去相比,新一代中產階層收入的確不菲,讓旁人羨慕,但他們畢竟要在還房貸、交房租上支出大量的資金,這對于他們的消費能力形成了嚴重擠壓,中產富足生活實際上不存在。再者,在上世紀60年代,月收入在100多元的人,可以讓一家三口人過上體面生活。而在當前社會,月收入一二萬元,也未必會覺得很幸福,原因很簡單,你雖然收入很高,但是隱形的物價也在拼命的上漲。

  最后,社會保障亟待完善,導致中產階層對未來缺乏信心。在西方國家,中產階層不僅有較高的收入來源,還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全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雖然,中國年輕一代有很多人已經跨入了年入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中產階層,表面很是風光。但是這需要你在有無貸款房子的情況下,一不生重病,二不養孩子,三不需要存錢養老,如果這些問題你都要解決,那么所謂的中產階層雖然收入不菲,其實每月也所剩無幾了,并不算那么富裕了。

  年收入十幾萬或幾十萬就算是中國的新銳中產?很多人對此吐槽不斷,甚至覺得這樣劃分很是欠妥,不該拿薪酬收入來劃分,而是應該拿不動產來劃分。

  一位網友曾這樣感慨:在大城市打拼多年,如今月收入過3萬,可我依然覺得很焦慮。另一位網友分析道:你焦慮是因為你的財富結構不合理。如果你的3萬元中,1萬元來源于工資收入,另外2萬元來源于你三套房的租金收入,你就不會覺得焦慮了。

延伸閱讀:新中產階級鄙視鏈,你栽在哪一環了?

  當大多數人還在通往中產階級的大道上奔跑,所謂的中產階級已經開始內部分化了。一篇名為《成都小區里的階級斗爭》用50萬元人民幣劃了一條線。家庭收入過線的,不僅自己是精英,子女未來也是精英。家庭年收入沒過線的,不好意思,你沒有資格跟過線的住同一個小區,你的孩子更沒有資格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精英倒是沒看到,通篇下來只有滿滿的兩個字—鄙視。真要細究,文章表現的可不單是高收入者對低收入者的鄙視,在這場實為教育資源的角力中,一條鄙視鏈呼之欲出。

  人嘛,誰還沒點看不上的東西。鄙視鏈就像大自然的食物鏈,越往上數量越少,越小眾顯得越高級。不同的是,食物鏈底端的動物無法逆天改命,鄙視鏈里的每一環卻都不太愿意接受來自上一環的鄙視,卻又同時不可避免地多多少少鄙視了下一環。這種單向循環是鄙視鏈的基本運作模式。

  要說鄙視是人的天性可能有點夸張,但不夸張地說,有圈子的地方就有鄙視。不管看劇還是聽音樂,學習還是玩游戲,都有人暗搓搓幫你排序。于是你雖然不懂為什么看個英劇能看出高于美劇、日劇的優越感,還是選擇對號入座并對下游投去鄙夷的目光。

  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認同理論或許能解釋這一點。大量的實驗證明了人一旦形成某個群體,就會不自覺地偏袒自己群體內部的人,同時歧視這個群體之外的人。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說,隨著人類變得越來越容易接近,交往越來越廣泛,人開始關注他人也希望收到關注。公眾的評價獲得了重要價值。在社會中那些最能歌善舞的人,最漂亮的人,最強壯的人,最靈巧的人或最能言善辯的人會受到最多關注,這就是不平等的第一步。同時也是走向罪惡的第一步;從這些偏好中一方面產生了虛榮心和輕視,另一方面也產生了羞恥心和羨慕。

  鄙視這件事也算是個有悠久歷史的劣根性。古代文人之間還經常爭風吃醋互相看不起呢。曹丕《典論》中記載的“文人相輕”大概是有記載的最早的鄙視鏈。類似的鄙視鏈還出現在錢鐘書的《圍城》里—“在大學里,理科學生瞧不起文科學生,外國語文系學生瞧不起中國文學系學生,中國文學系學生瞧不起哲學系學生,哲學系學生瞧不起社會學系學生,社會學系學生瞧不起教育系學生,教育系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但要論鄙視鏈的長度和寬度,文人恐怕要給所謂的中產階級讓座了。這群口袋里有錢、商家最惦記的消費者理所當然地走在了消費升級的最前線。原本大家都愛吃炸雞喝啤酒,現在有人吃得起米其林了,回頭一看,咦,垃圾食品。

  鄙視鏈的流行,多少也有商家在推波助瀾。在“你值得擁有更好的”的鼓吹下,生活一下子有了高下之分。有了鄙視鏈,商家就有理由把一盆草賣得比肉還貴。所以千萬不要輕易相信“吃了×××,你就爬上了鄙視鏈頂端”這種說法。大多數鄙視鏈實際上都是鄙視環,是斗獸棋里的象吃老虎老虎吃貓貓吃老鼠但老鼠可以吃象。你看,最近蘋果和微信“茬架”,站蘋果的竟然是少數,它代表的可是曾經站在鄙視鏈頂端的iPhone。

  如果真要說站在鄙視鏈頂端的方法,大概只能是跳出鄙視鏈了。大家還在鄙視鏈里刷優越感,王菲早就預知了結果。聽,每只螞蟻都有眼睛鼻子,它美不美麗,相差有沒有一毫厘,有何關系。

  中產階級的鄙視鏈

  教育鄙視鏈

  國際幼兒園>歐美外教>非歐美外教>外教代課>沒有外教

  本著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不能輸在人生起跑線上的觀念,中產階級的教育鄙視鏈已經延伸到了幼兒園,可謂是“文人相輕”的終極版本。

  再來看看留學鄙視鏈:

  美國>加拿大>英國>歐洲大陸>澳大利亞>日韓>其余第三世界國家是不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當然還有一個更客觀的標準—學費。

  游戲鄙視鏈

  主機游戲>DotA>LOL>王者榮耀>小游戲

  主機玩家鄙視PC玩家,PC玩家不接受主機玩家的鄙視并鄙視頁游玩家,頁游玩家鄙視手游玩家。手游玩家:玩游戲連錢都不舍得花,通通鄙視!至于小游戲,那也能算游戲?

  服裝鄙視鏈

  ZARA、優衣庫>國產快時尚

  國產快時尚>ZARA、優衣庫

  說到底是性冷淡風和淑女風之間的較量。一線城市小年輕最愛逛的ZARA和優衣庫到了二三線城市,估計會被VERO MODA和阿依蓮完虐。大概二三線城市的小年輕永遠不能理解穿著100元一件的T恤的一線城市小年輕哪里來的優越感。反之,一線城市小年輕也理解不了為什么二三線城市的小年輕愿意花幾倍價錢買一件在自己的審美范疇里屬于“土到掉渣”的衣服。不過先別忙著相互鄙視,說不定兩件衣服模仿的其實是同一個設計師呢。

  健身鄙視鏈

  私人教練>健身房>健身App

  健身這件事作為中產階級的新生活方式已經有年頭了,每個人在健身上投入的成本不一樣,怎么能沒有鄙視鏈呢?不過健身鄙視鏈的痛點可能不在于健身方式或者訓練結果,而是“他比我有錢,他還有時間健身”。

  健身房內部鄙視鏈:

  健美黨>Crossfit黨>舉鐵黨>跑步黨>自拍黨

  以肌肉大小和訓練難度為標準,健美黨站在了健身房鄙視鏈的頂端。雖然下游的健身達人不一定服氣,但他們也不敢表現得太明顯。畢竟,肉質懸殊“剛”不過。

  飯圈鄙視鏈

  真愛粉>CP粉>路人粉>私生飯單看某個飯圈內部,互相之間的鄙視也不少。我們在《敢黑我偶像,分分鐘讓你被點蠟》中介紹過飯圈的再厲害。最近奇葩說辯手互撕事件再一次讓公眾見識了腦殘粉的破壞力。腦殘粉大概是唯一不受任何人待見卻還能被自己感動的生物了。但在真愛粉眼里只有自己才是愛豆的親粉絲。捐款幫愛豆慶生才是正經事,不出錢不出力的路人粉,就真的只是路人吧。至于以愛的名義去騷擾偶像、堵門敲鎖追車的私生飯,得到的貌似是人人喊打到連愛豆自己都要下場撕的待遇。

 電影鄙視鏈

  文藝片>好萊塢大片>國產青春片>國產恐怖片

  看電影和閱讀的道理基本相通,鄙視鏈基本和票房走勢相反。文藝青年嫌棄好萊塢大片沒內涵,盡管自己也不一定能看懂幾部文藝片。青春片觀眾不管電影好不好看,反正都沒有自家愛豆好看。雖說品位不分高下,電影類別是平等的,但電影質量某種程度上加強了電影鄙視鏈的合理性。吐槽一部電影故事情節錯漏百出,演員演技尷尬的時候,難免會誤傷喜歡這部電影的影迷。至于國產恐怖片,到底是誰給投資人勇氣投資的,梁靜茹都不敢吧。

  旅游鄙視鏈

  歐美>日韓>東南亞>港澳臺>國內秘境>國內熱門景點

  游客照里的人口密度才是檢驗逼格的唯一標準。同樣都是看海,游客扎堆的戛納海灘比不上人少景美的馬耳他群島。總之能自由行千萬別跟團,熱門城市熱門景點打完卡別忘了去幾個冷門景點。盡量避開旅游旺季,畢竟擁有法定節假日之外的假期也是一種鄙視資本。

  咖啡鄙視鏈

  咖啡豆>手沖>精品咖啡>星巴克>速溶咖啡

  又是消費升級的鍋。星巴克的咖啡只能算咖啡飲料啦,真正有品位的消費者都是買咖啡豆的啦。你造嗎?在不同地點、不同日照時間、溫度濕度環境下生長出的咖啡豆味道是不一樣的哦。沖泡方式不一樣咖啡口味也也會受影響哦。什么 你還在喝速溶咖啡,那和喝甜水有什么區別?

  飲食鄙視鏈

  有機食品>素食主義>肉食主義吃肉不上檔次這個觀點古人早就有,所謂“肉食者鄙”。現在消費升級告訴我們食物的第一要義不是果腹,作為一盤食物,它得高顏值、低熱量、綠色有機……如果你還停留在“要是今天中午吃不到剛從日本空運過來的金槍魚刺身,這頓飯還有什么意義呢”的境界,那就是拖了中產階級的后腿—靈魂的香氣從吃草中來!

  閱讀鄙視鏈

  哲學名著/宗教經典>世界文學名著/社科經典>通俗小說>成功學/心靈雞湯/人生哲學>教科書

  事關品位,當然是越小眾越顯高級。人人都看過的教科書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看成功學的人估計自己成功無望,只能拿起手邊的心靈雞湯聊以自慰。剩下看小說、文學、宗教著作的讀者,大概只能以文字的晦澀程度來排序。

  綜藝節目鄙視鏈

  國學節目>語言節目/辯論節目>戶外真人秀

  書信朗讀節目《見字如面》讓國內觀眾認識到原來綜藝節目還能這樣操作。當戶外真人秀已經到了明星不夠用、環節雷同、一集勉強擠出幾個笑點的時候,這么個體現學識的好機會,精英中產們怎么能輕易放過。你說看綜藝不就是圖個開心嘛,辯論節目表示不服,我們有笑點還有內涵!

  興趣班鄙視鏈

  馬術、高爾夫、禮儀、茶道>電子琴、畫畫、舞蹈、跆拳道

  幼兒園學費動輒十幾萬元的孩子,才藝當然也要向歐美貴族靠攏。騎馬射箭、禮儀茶道,聽著就高端大氣上檔次,電子琴、畫畫那是給請不起外教的孩子學的。

  創業鄙視鏈

  創業模式:共享經濟>O2O>傳統行業

  創業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杭州>南京、成都、廈門

  套用一句老話,創業風口一來,豬都能上天。所以別著急鄙視其他行業,共享經濟現在是火,可也別啥都共享呀,給大家的生活留一點私密空間不好么。現在談O2O,投資人聽了恐怕扭頭就走,可三四年前人家也是紅過的。眼看共享經濟大有步O2O后塵之勢,倒是傳統行業遍地開了花。喏,你啥時候看到喜茶、1點點和鮑師傅門口的隊伍斷過?

  單說互聯網公司內部,市場、產品、技術、設計、運營也從沒停止過相愛相殺。鄙視鏈存在于任何兩個部門之間,最終都歸結成一點—產品經理。

特別說明:文章轉自胡潤百富

因個人興趣收藏至簡數,如有侵權,會轉為私密文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8人點贊
總資產1共写了1.8W字获得9个赞共6个粉丝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333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91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263評論 0 37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46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08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86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55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09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3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74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7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1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0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41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72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50評論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58評論 2 373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