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一個故事。
話說美國第三十屆總統卡爾文·柯立芝偕夫人到一家農場參觀。導游帶著柯立芝夫人到了一處雞舍,正巧撞見兩只雞在“嘿嘿嘿”。哎呀,場面激烈的文字簡直難以描述。夫人頓時邁不開步子了,羞答答地問導游:“這只公雞一天可以搞幾次?”
導游心領神會,非常虔誠地回答:怎么也得十幾次。
總統夫人聽了,眼珠亂轉,心中盤算,告訴導游:請把這件事告訴總統先生。
不久,柯立芝總統來到雞舍,導游遵從夫人之命,把剛才發生的事如實向總統做了匯報。
總統就是總統,頓時聽出了話外音。就問導游:它每次搞的都是同一只雞嗎?
不,并不是這樣,總統先生,每次都是不一樣的母雞。導游回答說。
請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訴總統夫人。柯立芝總統得意地說。
故事講完了,這是真的嗎?我也不知道。
故事出自《被劫持的私生活》,讀了之后,對婚姻的理解像是被澆了一盆冷水,從頭涼到腳,原來我們的婚姻跟愛情一點關系也沒有。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生命的終極意義是完成基因的傳遞。一只母雞一天只能生一顆蛋,而一只公雞一天卻能搞十幾次。如果這只公雞只搞一只母雞,那對這只公雞的遺傳利益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損失。
農場主也不會答應。
不說雞,說人。一個男人在一次射精中精子的數量可以達到幾億甚至是十幾億。而女人,假如13歲初潮到45歲絕經,一輩子的排卵數不過區區的384個。這么一比較,為了人物的繁衍,男人的生殖能力被極大的浪費了。
這么一說,古代的一夫多妾制原來才是最優化的婚姻結構。可人類后來為啥會選擇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呢?
作為男人,一定要搞明白。
作為女人,更要搞明白。
其實也好理解,人活著不能總想著生孩子的事,還要唱KTV,喝紅酒,過上品質生活,這就不單單是子孫滿堂,含飴弄孫。還得考慮婚姻的成本問題。
人類越文明,其實就是越會過日子。當社會產生了剩余財富,并不斷擴大時,人們發現,如果自己有好幾個妻子,都抱著一個孩子跑來說,這可是你的親骨肉啊,你可不能沒良心,對不起我們娘倆啊。
以前也沒有DNA檢測,男人也不敢說這不是他的種??擅鎸@些多孩子,一想到自己的那些家產要這么多人去分,男人就會很痛心。
后來,男人們漸漸達成共識:血統問題不解決,我們男人就要一輩子活在恐懼之中。再說,男人都是小心眼,他們可不想把自己的財產分給是不是自己孩子都說不清的人。于是,就搞出了一夫一妻制。
所以,婚姻的核心是財產和孩子,不是性,更不是愛情。
婚姻制度說白了,就是一套產權制度。一夫一妻制后,男人的產權更明晰了,血親問題也迎刃而解,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遺產留給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了。
可是婚姻這東西在人類的歷史上只存在了6000年,就開始了一夫一妻制, 那以后是不是就沒有婚姻了呢?
這是極有可能的。
女性已經獲得了越來越高的經濟獨立能力。她們不必如幾千年來一樣去依附一個男人,靠擁有自己的孩子而獲得權利。
經濟獨立后,女性的自我意識也會空前高漲。她們越來越明白,婚姻是一種契約,婚約之中,男人與女人之間就是一種合作關系。
弗洛伊德學說是這樣形容完滿的婚姻的:夫妻二人恰好都有一點自戀,還都有程度和類型正好相同的神經官能癥,他們彼此通過移情,把情緒恰好投射到對方身上,并形成“固化”。于是,兩個人終生幸福美滿的度過一生。
看看這些前置條件吧,有幾個人能達到呢?這比中彩票的幾率差不多。
而這種合作關系一旦出現產權不明晰,責任不明確的情況,就極可能破裂 。比如,新聞中就曾報道過一對小夫妻因為誰洗碗的事鬧起了離婚 。
事實告訴我們,婚姻就是一種極不穩定的合作關系,碎一個碗就可能破了。跟愛情真沒咋關系。
而同居完全是可以替代這種婚姻關系的。
法國前總統奧朗德與第一任女友相戀并同居了三十多年、生了四個孩子,但在法律上還是單身。
他們之間簽署了一份同居協議,這是一種不強制涉及財產綁定,更為松散也更靈活的合作契約。
未來,伴侶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靈活,也越來越簡單,婚姻制度的消亡是非常有可能的事。至于未來是不是還會出現另一種合作關系,或是突然一天回復到一夫多妻的狀態里。
天知道呢。
英國的《經濟學人》網站發表的一篇《離婚:愛情故事》的文章里稱,只要雙方談妥條件,中國現在是世界上離婚最容易和成本最低的地方,辦理離婚手續只需要半小時和9元人民幣。
中國的這個世界之最,很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