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時的邁克,在一次回家的途中,身體不適,在車站宿舍樓道嘔吐,碰到了對他照顧有加的列車員漢娜,為他清洗地板上的嘔吐物,并送他回家。原來邁克得了猩紅熱,在家臥床休息三個月后,攜花登門道謝。
在這次登門道謝中,男主不經意透過門縫看到了漢娜穿衣的過程。兩個人目光相撞時,邁克跑下了樓。邁克開始對漢娜有了幻想,第二次來到漢娜住處時,這次的漢娜也引誘了邁克,兩個相差15歲的人就這樣發生了關系。
在最初的關系發展中,漢娜更像是對邁克青春的啟蒙人,后續的發展中,邁克在關系中的成熟,不再是單純的對于性愛的需要,慢慢對漢娜產生了愛意,在意漢娜對他的想法,希望漢娜知道他開不開心,也會當掉自己心愛的集郵冊去自行車郊游兩天,但當時的漢娜卻并沒有很明確的愛意。
漢娜的扮演者凱特·溫斯萊特,整個電影中的表演是相當出色的,也憑借這個角色拿了小金人。看過她主演的《革命之路》,現在才來看這部《朗讀者》但她在這部里面的表演是最最出色的,表演中的一些細節,以及額頭緊皺的一些微表情處理都非常到位。
成年的邁克的扮演者拉爾夫·費因斯,是我們熟知的伏地魔的扮演者,而那個法學教授卻是曾經《帝國毀滅》中希特勒的扮演者。
對于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兩個主色的關系就是不對等的,年齡的差異只是讓兩個人相遇時有了不同的生活經歷,相遇時邁克是個學生,漢娜卻是曾經集中營的看守。她只是有一個需要,需要一幅肉體,需要一個人為她朗讀,就像曾經自己在集中營做看守時一樣,挑選年幼的女孩子為自己朗讀,對這些女孩子友好,但同樣也會送這些女孩子死。
相遇時,漢娜作為列車員是優秀的,當列車長告訴她,她的報告很出色,工作很優秀時,可以去坐辦公室的文職時,由于她是文盲,她的內心是恐懼的。在當天面對邁克時變的不再那么友善,在完成了像平時的做愛,朗讀后,漢娜選擇了離開,當邁克再次回來時,已經人去樓空。此時的邁克才知道漢娜對自己的影響有多大,自己失戀了。
兩個人再次相遇時,邁克是一位法學大學生,漢娜成為了納粹審判中的被告,而這場審判就是邁克的課程內容。
法庭上的漢娜對自己的行為供認不諱,在她自己的角度看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本職工作,她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加入黨衛軍,做集中營的看守,也同樣只是盡職的工作。“集中營里有人進來,就要有人出去,沒有那么多位置,她們要挑選一批人去死“,這是漢娜工作日常,也是她堅信自己沒有什么錯的理由。哪怕是違背人倫的集中營的看守工作。
漢娜是個文盲,不懂得讀書,也不懂得寫字,與邁克在一起時聽邁克為她朗讀,在集中營時讓年輕的女孩子為她朗讀。
漢娜是個文盲,她因此羞愧,也因此在法庭上對曾經同僚的偽證不做更正,最終被判終生監禁。
漢娜開始學認字,是在邁克再次為她朗讀,寄錄音帶給她時,她想到要給邁克寫一封信,開始自覺認字,借了好多書去學認字。隨著漢娜讀的書越多,認識的字越多,她開始在監獄中最后的幾年變得消沉,似乎認識了曾經自己的罪,同時在認識到對邁克的感情時也已經失去了邁克,最終選擇了在邁克接她出獄的那天自殺。
如果邁克在自己離婚后,不再與漢娜聯系,不寄錄音帶給漢娜,也許漢娜不會識字,不會去讀書,她就會一直是一個文盲,就不會像讀了那么多書后,認識到對邁克的感情,認識到自己曾經的罪過,如果說邁克在與漢娜初相遇時的朗讀給漢娜帶來了歡愉,那最后的朗讀則教會了漢娜識字,燃起了漢娜的希望,又澆滅了她的希望,給漢娜帶來了對于自己罪過的認識和最終的死亡。真是如果電影的另一個譯名一樣”生死朗讀“
邁克的一生都在受漢娜的影響,他對自己的女兒,她的婚姻,還有父親過世都沒有回到故鄉。
男人或者女人在青春期遇到的第一份感情都會影響人的一生,漢娜那時不懂,覺得只是彼此都有需要,卻不懂得一個男孩子的情感成長,正如她的文盲不識。
朗讀是漢娜與邁克感情中最重要的一環,邁克在青春期為漢娜的朗讀與老年時期的朗讀是完全不一樣的,邁克在青春期對于漢娜是愛,是依戀,但在漢娜晚年的朗讀更像是對于當年庭審時自己的不作為一種救贖,他以為漢娜還像曾經一樣需要有人為她朗讀,就像漢娜當年以為邁克只是需要她的身體一樣。彼此都有對對方需要的錯誤認識。
在影片的結尾處,留意到邁克去到美國向當年幸存的小女孩交付漢娜遺物時,坦白了自己和漢娜之間的情感,并獲得對于他們愛情的認可。
邁克在當年的庭審中想見卻未見漢娜是出于什么樣的心情,或許是覺得她畢竟害死了那么多猶太人,或許是覺得她當年離開自己太過狠心,又或許他不想再跟她有任何關系。年長的邁克再回頭看這段感情又可能有了新的認識,所以才會重新為她閱讀,并且為她準備了出獄后的一切,在接她時帶上了與初次登門時一樣的花束。迎接漢娜,但漢娜對于邁克的期望卻并不像邁克那樣設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