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早讀的時候講到,聶赫留朵夫在三等車廂里,塔拉斯講起了他的悲劇:費多霞一結婚便蓄謀毒死丈夫,可是在費多霞被保出獄等候審訊期間,卻深深地愛上了丈夫。盡管塔拉斯與公公、婆婆在法庭上竭力替她開脫,可是法庭卻判費多霞有罪,她被判流放到西伯利亞服苦役之后,塔拉斯便跟隨她到西伯利亞去。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成長是由她的心路歷程組成的。從費多霞新婚不久蓄謀害夫的鬼迷心竅,到有感于丈夫公婆在法庭上為她極力開脫的慢慢醒悟。時間是最冷峻的哲學家,他會幫你過濾掉很多東西;他不動聲色,卻能讓你看清很多東西,讓你自覺修正你的不當行為,同時也會把最正確的人留在你的身邊。所謂“患難見真情”大抵如此吧。
這就不難解釋聶赫留朵夫,為了完成靈魂的救贖,陪馬斯洛娃到西伯利亞流放并想與其完婚,這種現實的行動了。
但是,聶赫留朵夫為了完成靈魂的救贖,只是單方面的自己采取行動,一味的付出,以此安撫悔恨、懊惱的心情,以此達到心靈的寧靜;卻完全忽略了馬斯洛娃的感受,忽略了她作為一個個體的自由人,她的心理,她的靈魂,所要接受和回歸以及復活的過程。
流放的旅程使聶赫留朵夫感悟到,人類生活的基本規律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愛乃是人類生活的基本規律。你在有愛心的時候,才會對人有益,反之則有害。
這不僅讓我想起了馬斯洛理論。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他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全球興起,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他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以及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馬斯洛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1943年馬斯洛提出“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
五種需要可以分為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社交上的需要都屬于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共同規律。從人的需要出發,探索人的激勵和研究人的行為,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
一類是沿生物譜系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
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在嬰兒期,生理需要占據其行為活動的主導地位,隨后會產生安全需要和歸屬與愛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在青少年和青年初期開始占優勢,并日益強烈與迫切。
到青年中晚期之后,自我實現的需要則占主導地位,并能夠把個人的需要與社會需要相結合,使自己的行為活動內容更加豐富,而且更具有社會意義。
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于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癡的感覺。
比如,當人處在漂亮的房間里面就顯得比在簡陋的房間里更富有生氣、更活潑、更健康;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當人們在外界發現了最高價值時,就可能同時在自己的內心中產生或加強這種價值。
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聶赫留朵夫也好,馬斯洛娃也好,他們都是由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聶赫留朵夫,為了瑪斯洛娃的事情各處奔走游說,甚至幫助瑪斯洛娃要求他幫助的外人。這些都說明,聶赫留朵夫在自我救贖、體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中產生的“高峰體驗” 情感;而馬斯洛娃,由先前的單純善良,到后來的物欲、墮落、冷漠,再到自覺改變自身的不良習氣,不斷向聶赫留朵夫的期望值靠近。這些則說明,外在的物質生活,已經無法填滿他們內心的空虛、寂寥,他們必須走上心靈救贖的道路,以復活的形式重生。
之所以用大量的篇幅,闡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想說明,只要是人,他的需求,是基本一致的。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這個道理吧。
《孟子·梁惠王上》 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這句話的意思是: “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兒女,推廣開也去愛撫人家的兒女。”也就是說要像尊重我自己家的老人一樣尊重別人家的老人,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別人家的孩子。 在孟子看來,這是才是正常的:人應當做的就是推廣愛使之及于更遠的社會成員。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善推其所為”(善于推廣他所做的事情)。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孟子的“善推其所為”和孔子的大同之世與托翁的“托爾斯泰主義”是不是有些不謀而合的異曲同工之妙呢?!他們都為我們設想了理想的和諧世界。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推己及人,誠之至也。見到別人的父母,從而想起自己的父母,難道能不尊敬么。
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
從這些先哲們的思想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必須對社會有所貢獻,才能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從而得到他人的認可。人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人”,從這個字的寫法我們就可以看出,“人”是需要相互支撐扶持、相互依靠的。人是社會的人,原則上講,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是,每個人又不可以絕對自私。否則,在這個社會上,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人人為我”的前提是“我為人人”。
晚讀時,領讀提出了二個問題,1、你敵得過欲望嗎?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是有欲望的,而且有很多的欲望。如果欲望不加以控制,任其像脫韁的野馬肆意踐踏,如洪水般肆意泛濫,那只會讓我們淪為欲望的奴隸。 就如瑪絲洛娃,她從貧苦的底層走來,羨慕錦衣玉食,從而不惜為此墮落…但是,得到了這些又怎樣呢?物質的滿足,是由出賣肉體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換來的,這種喪失尊嚴的物質滿足,能讓她從心里往外感覺到幸福嗎?
這就引申出一個問題,瑪斯洛娃最后有沒有真正的自我救贖而復活?
如果你沒有經歷過痛苦,你就不知道幸福有多可貴;如果你沒有走錯路,你就不知道浪子回頭金不換,是怎樣一種體驗。同理,瑪斯洛娃,只有經過墮落,從錯誤的軌道逐漸步入正確的軌道,從心靈的覺醒,意識的復蘇,到行為上的完善,才能逐步真正實現自我救贖而復活。
由此可見,我們要有羞恥心,心中要有一個道德底線,道德標桿,不斷加強自律,將欲望套上枷鎖。人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動物,就是因為人有思想,有靈魂,有理智,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方式。
所謂,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老子古老的福禍相依理論,也正契合了瑪斯洛娃的人生經歷。如果不是她的被捕入獄,她就不會遇到聶赫留朵夫;如果沒有聶赫留朵夫的傾心相助,她也不會,有所改變;不可否認,馬斯洛娃的自我救贖決心,源于聶赫留朵夫。聶赫留朵夫,是她拋棄舊我的一個動力源,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心靈的復蘇,聶赫留朵夫,又不是她自我救贖的全部。只有她從心底產生強烈的拋棄舊我,開始新生活復活的意念,才能真正從本質上實現復活的意義。
2、讀完《復活》有什么迫不及待地想吐出的話呢?
我對男女主人公的復活之路,充滿敬畏。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怎樣的結局更適合瑪斯洛娃呢?
有一種愛叫放手。有一種情叫深埋。 當愛已成往事,不必糾結,不必留戀,將它變成一種美好的回憶,慢慢儲存塵封。不管你有多愛我,請記住,我是自由的。如果你以你認為的,任何我不愿意的方式強加于我,與我來講,都是束縛而不是幸福。
越是純粹的東西往往越經不起現實的殘酷、打磨,所以它只能出現在書本上,文學作品中。反過來,現實的庸俗,等級觀念,門當戶對等一系列世俗的牽絆,終將使聶赫留朵夫與馬斯洛娃分道揚鑣。那么,是找一個愛你的人,還是找一個你愛的人,抑或是找一個彼此相愛的人呢?我想,離開聶赫留朵夫,與西蒙結合,是瑪絲洛娃最好的結局吧。因為好的愛情也應該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正因為現實生活中種種的不得已,才使人更向往憧憬純粹的感情。所以人在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又在追求現實生活中沒有的純粹的愛情。
托翁美好的“托爾斯泰主義”雖然太過理想化,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實現,但是,它也絕不失為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道德標桿。并且為他晚年,以《 復活》 ?為藍本,深刻剖析自己的過往,并且親自踐行自己的言說,對終極意義的不斷探索,深表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