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等車、排隊、坐公交的時候,你會如何度過?你會怎樣讓這些等待的時間變得不再無聊?
我的方法就是下載喜馬拉雅APP,聽里面精彩的節目,而我最常聽的就是羅胖子的羅輯思維。
從開始聽到現在,一共聽了將近50期,收獲很多,但印象最深刻要數這4句話。
**01 **
高效表達的三個秘訣:簡單、具體、意外
——黃執中:《如何讓你聽懂我說的話?》
說起講話及表達自己的觀點,正常的人都會,但并非每一個人都能高效表達。
所謂高效表達,就是在短時間內傳達自己的想法或觀念,并快速得到聽眾的認同。
有些人自以為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其實未必就是高效表達。
聽了這一期的羅輯思維,讓我知道怎樣表達才算是高效表達,那就是做到這三個原則:簡單、具體、意外。
簡單就是讓表達的內容盡可能簡單。
相信我們大家都記得上學時代教室黑板上面寫的八個大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是卻沒有幾個人能夠記得我們作業本后面那一大串的學生守則。
這就是典型的復雜表達和簡單表達。
結果很明顯,簡單表達讓我們記憶更深刻。
要做到簡單的關鍵就是提煉出話中要表達的核心觀點并將它簡單表述。
具體就是講話時盡量用具象而不是抽象的東西進行描述。
因為在人的思維結構中,具象的事物更容易讓人記住。
比如,說一個國家的太空戰略。
甲說: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敢于創新和勇于奉獻,以某某飛船為載體,在未來某一時期,穩步推進,實施太陽系星球探索計劃。
乙說:未來十年,我們將要人類送上火星。
誰說的話更容易被人記住呢?
顯然是后者,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后者的表達非常具體。
意外,就是在表達時要出人意料,出人意外才會讓人記憶深刻。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聽一個平鋪直敘毫無特色的演講會昏昏欲睡,而聽一個懸念重生跌宕起伏的演講卻異常興奮,甚至常常置身其中。這就是意外帶給我們的效果。
如果你講話能夠記住這三點,相信你的說話水平和表達效果一定能夠得到提高。
02
無知和弱者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李善友:《跨越非連續性》
這一期是關于創新話題的一個分享。
給我震撼且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提到的一句話:無知和弱者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之所以對這句話情有獨鐘,是因為這句話顛覆了我的認知,卻又在第一時間擊穿我的內心,獲得我極大的認同。
原本我們的觀念里,那些無知者,那些弱者,在社會上是難以取得成功的,因為他們夠無知、夠弱,可正因為他們是弱者,他們會牢記生活中的常識,因此不太可能做出一些違背常識的決定。
反過來,社會的精英,行業的翹楚,自以為經驗豐富,才智卓越,反而對已經發生的變化或者常識視而不見,從而犯下致命的錯誤。
比如IBM因為忽視PC時代的到來而遭受重創的案例,比如諾基亞因為忽視智能手機而最終被他人并購的案例。
我們中國人總說盛極而衰,身經百戰的將軍也會被初出茅廬的后生打敗。
這些無一例外的是在告訴我們,讓我們失敗的不一定是弱點和無知,而是傲慢,傲慢會讓我們沉浸在過去的經驗中不能自拔從而看不見時代的變革,看不見變革中孕育的機會。
相反無知或者弱點會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渺小,從而更容易看到變化中孕育的機會,也更容易抓住機會。
0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別讓他人難!為!情!
——《曾國藩的成功學》&《杜月笙的代價》
這本是羅輯思維中的兩期節目,但我聽了發現其實講的是一個主題:成功者都有什么樣的情商。
曾國藩的成功和歷史地位無需再說。
可曾國藩從小并不是一個才智卓絕的人,科舉考試成績不理想,早年在官場也不如意。
然而在他為母服孝期滿后,卻平步青云,十年七遷,連升十級。
為什么前后曾國藩會有如此大的變化,根本原因就在于曾國藩改變了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事事本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凡事多為對方考慮,從不做讓對方難堪的事情。
比如,有一次曾國藩在某官職離任時,留下了兩萬兩積蓄,曾國藩決定把一半的積蓄捐贈給了當地的窮人,并吩咐下人偷偷摸摸的進行。
問到為什么不公開捐助,這不正彰顯慷慨大方嗎?
曾國藩卻說:選擇公開的方式會讓其他為官者難堪,會讓不想捐贈或者無條件捐贈的官員處于尷尬的處境。
杜月笙也是如此。
他喜歡幫助朋友,經常仗義疏財。可是他幫助的方式從來不會讓幫助者難堪。
據說,有人找他借錢,他先是客氣的泡上一杯茶,然后將銀票折成小小的,壓在對方的茶杯底下,為的就是怕別人不好意思。而且在內心深處從不認為他人借錢的行為卑微,還是一如既往的尊重,以禮相待。
這樣的為人處事,這樣的情商,就不難解釋杜月笙在民國時期,黑白兩道通吃,無論是社會底層,還是政治精英,都對他心懷敬意。
想到我們初入職場,老一輩總會教導我們做事先做人,起初我們以為老一輩只是在叫我們圓滑叫我們腹黑,根本不放在心上,總以為有著我們的滿腔熱血,有我們的激情滿懷,我們就能成就一番事業,就能獲得成功,到現在看來,老一輩教導我們的或許就是對待他人永遠本著一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態,本著一顆內心尊重的心態去待人處事。
04
很多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歷史這個大系統自然演變的結果,無論誰處其中,都身不由己。
——《一場不得不發動的政變》
這是一期關于玄武門政變的故事。
玄武門政變我們大家都知道,就是李世民為了自保發動政變,殺了他哥哥弟弟,逼他老爹退位的故事。
然而羅胖子在這一期卻告訴我們:
玄武門政變不是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而是歷史這個大系統自然演變的結果,無論誰身處其中,都身不由己,李建成如此,李世民也是如此。
這種說法對我震撼很大,因為它改變了我對待歷史人物的看法和態度。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歷史人物的選擇出于自主,有些人牛叉,所以做出了比較正確的抉擇從而成功;有些人比較傻叉,所以做出了傻逼的決定導致失敗。
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歷史人物的選擇往往受到當時主客觀條件的約束,他們不可能跳出當時歷史條件給他們設定的框架。
就像晚清的道光咸豐,我們總罵他們昏庸無能,無治國之才,所以造成近代中國受盡屈辱。
可無論是咸豐還是道光,他們都做出了他們能夠做的較為合理的選擇,只是受制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他們看不到更加正確的道路。
這讓我想起很多時候我對他人的看法和評價,現在想來,這些看法和評價很多時候都有失偏頗。
比如,前陣子一位準大學生被騙1萬塊錢自殺的事,當時的我,雖然內心痛恨詐騙犯,卻也認為為了一萬塊錢就選擇自殺,她的內心未免太脆弱。可當了解了她家的實際狀況,了解了一萬塊錢對她的意義,我的看法就會截然不同。
所以當他人做出跟你不一樣的選擇時,不要妄下定論,不妨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處在那種境地,自己會如何選擇,這樣或許我們就能得到一個更加準確的判斷。
In the end
以上就是我聽了這么多期羅輯思維收獲的四句話,當然并不是說其他期的羅輯思維不好,只是這四句話令我印象最深刻。
一千個人會看到一千個哈姆雷特,你聽羅輯思維,都聽到了什么?
如果愿意分享,不妨留言分享你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