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癮-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尼爾·埃亞爾/瑞安·胡佛
《HOOKED-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
作者尼爾·埃亞爾曾在斯坦福大學商學院與Hasso Plattner研究所任教,并撰有多篇技術、心理學及商業文章在《哈佛商業評論》《大西洋月刊》TechCrunch網站和《今日心理學》等媒體上發表。
瑞安·胡佛曾任撰稿人,長期為《福布斯》《快公司》等媒體撰稿,Product Hunt公司創始人。
本書在美國蟬聯圖書暢銷榜20個月,是作者在研究了多個互聯網/移動互聯時代里首屈一指的公司后,分析并整合出他們的產品走向成功的一個模型。雖然里面很多產品,由于不可描述的原因,在國內并不能使用,我們未必能切身感受。然而,我們亦能輕易在中國優秀的互聯企業產品中,找到同樣的模型構建和痕跡。
一起先來做個小的記錄。每天我們花在電子設備上的時間會有多少?不妨估計一下,寫下你的答案。
然后,記錄下你的每次使用。如果實際情況,超出了你的預期,點一下你的手機屏幕,開始了解它是怎么開始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的。
我并不打算去討論電子設備依賴的根源或者好與壞,我們處在一個平面電子閱讀時代,要我們遠離所有的電子設備,顯然并不現實。但是,我們不妨來看一看,當最初拿著報紙,嘲笑電子閱讀不過曇花一現時,人們的習慣是如何被一點一點改變,并讓電子設備成為大多數人的唯一信息渠道的。
本書的最大價值是給我們建構了一個“上癮模型“(HOOKED MODEL),上癮一詞帶有一定的負面感受,但依然很貼切地向我們描述了,你的某種習慣是如何被構建起來的。(其實我更喜歡養成這個詞)。
模型分為四個部分:
1.觸發2.行動
3.多變的酬賞
4.投入
觸發
當第4步投入完成后,引出的是一個新的觸發,從而使整個模型形成一個閉環,并不斷的循環下去。習慣就在若干次循環中,被養成了。
來,一起看個中國版的場景應用(書里是Instagram):
深秋時節,韓梅梅走在秋風蕭索的街頭,遍地黃葉與伸向天空的禿枝浸入眼中。即將離開這個生活了3年的城市,邁向南方的新工作和新生活。從來沒到過南方的自己又會遇見到什么樣的人和事啦?
劃開自己的手機,把這一刻的黃葉與街頭拍下,在微信朋友圈寫上:再見,黃葉。點下發表。幾分鐘后,手機彈出提示,你收獲了某某的贊,某某的留言。這一刻,大家和你都在一起。
1. 觸發。觸發是上癮模型的第一個階段,它可促使用戶采取行動。可以分為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外部觸發可以有多種手段,廣告宣傳,朋友間的口耳相傳都可以構成外部觸發的條件。關鍵在于內部觸發的啟動,它是通過你記憶存儲中的各種關聯提醒你采取下一步行動。場景中的韓梅梅,就是通過秋天的場景把離別的情緒相關聯,觸發了其發表微信朋友圈的這一步。
2.行動。斯坦福大學說服技術研究實驗室的主任福格博士認為,要是人們行動起來,三個要素必不可少。第一,充分的動機;第二,完成這一行為的能力;第三,促使人們輔助行動的觸發。
B=MAT,B代表行為,M代表動機,A代表能力,T代表觸發。要想使人們完成特定的行為,動機,能力,觸發這三樣缺一不可。要增加預想行為的發生率,觸發要顯而易見,行為要易于實施,動機要合乎常理。
來分析下場景,B:發朋友圈的行為 = 由M:離別的不安和尋求安慰 + A:智能手機和微信APP + T:秋天的街景
對于一款產品而言,首先需要識別你的目標群體的核心需要,如發朋友圈,展示自己的文筆和拍照部分是表層的展現,背后核心是社交關系的獲得。其次,要符合使用群體的能力。簡單,無異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時間,金錢,體力,腦力,社會偏差,非常規性等六個因素。越是簡單易用,當觸發的情景出現時,用戶才越會做出行動,產品的使用頻率才會越高,進而進入習慣的養成。
3.多變的酬賞。當用戶被觸發,進而采取行動,他便進入到產品的使用中來。如何維持客戶的穩定使用,養成習慣。多變的酬賞是其中重要的一步,可以包括社交酬賞,獵物酬賞,自我酬賞。場景中,韓梅梅發朋友圈后獲得的“贊”和“評論”就是社交酬賞,她并不知道誰會點贊,也不知道別人會評論什么,這就帶給她每一次發表時的期待。驅使我們采取行動的,并不是酬賞本身,而是渴望酬賞是產生的那份迫切需要。無窮的多變性是維持用戶長期興趣的關鍵。
4.投入。這是第四個階段,在行動階段,用戶獲得的是即時的滿足,而投入階段主要與用戶對未來酬賞的期待有關。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淘寶賣家的皇冠等級。用戶對產品的投入不僅可改進產品服務質量,增加用戶再次使用產品的可能性,還能令存儲價值以內容,數據資料,關注者,信譽或者技能等形式增長。用戶投入可通過加載下一個觸發的方式令用戶重新開始上癮循環,從而增加了用戶進入上癮循環的可能性。
上癮模型道德如否,是春雨甘露,還是洪水猛獸。很大程度在于開發者的目標所在。自己是否會使用這個產品,并相信該產品可極大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這便是上癮模型的正途所在,獲得的成功概率最高,因為他們了解其用戶的需求。
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很多優秀的產品,從小眾的應用,成長為使用者數量龐大的應用。他們的成功無疑得益于技術浪潮的到來,但并非都在走著革命性的路線和最前沿的技術。他們解決的往往是,人與技術的互動問題,并非是待破解的技術難題。這才是龐大使用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