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每天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著待著,刷手機,該怎么辦?
這個問題問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明明想的是下班后回家讀書學習,但等真正進了家門,就往沙發上一趟,開始玩手機,追劇、打游戲、刷抖音……
等玩夠了準備學習,一看時間已經凌晨了,不行得趕緊睡覺,要不明天早上起不來,上班該遲到了。
一邊在心里暗暗地對自己說,明天無論如何都不能這樣了,一邊內疚、自責,痛恨自己不夠自律。
然而,第二天還是像第一天一樣,第三天又像第二天一樣……時間久了,干脆就放棄了,接受了頹廢的自己。
為什么會這樣?想改變怎么就這么難?
我也曾無數次地問自己這個問題,直到最近才在《了不起的我》中找到了答案:沒有弄清楚改變的本質。
改變的本質是創造新經驗,并通過不斷地強化新經驗,讓新經驗代替舊經驗,當新經驗成為新習慣后,舊習慣自然就“消失”了。
本書的作者是浙江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知名心理咨詢師陳海賢老師,他擁有13年的心理咨詢經驗。
在做心理咨詢的過程中,陳海賢老師發現,每當一個人想要改變時,都會遇到很多阻力,這些阻力并非來自外界,而是來自我們的內心。
那如何才能突破我們內心的阻力,做到真正的改變呢?
陳海賢老師在書中給出了改變的四個原則:檢驗人生假設、小步子原理、培養“環境場”、情感觸動。
通過這四個原則,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創造出新經驗,擺脫舊經驗,從而達到改變的目的。
01檢驗人生假設
檢驗人生假設的第一步是先找到內心真正的假設,怎么才能找到呢?
用“心理免疫的X光片”, 這是哈佛大學研究成人發展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發明的,就像醫院的x光片能穿透我們的皮肉,照射出我們骨頭上的問題一樣,“心理免疫的X光片”能透過我們表面的行為,照出我們內心真正害怕的東西。
具體怎么做呢?
準備一個四行表格,先填入四個問題:
1.? 希望達成的目標;
2.? 與目標相反的行為;
3.? 潛在的好處;
4.? 內心重大假設。
然后根據自己想要改變的行為,依次回答問題。
舉個例子:
我平時除非必要情況從來不在群里說話,尤其不會跟別人分享自己的經驗,我總擔心,如果說出來別人會笑話我,他們會覺得這我早就知道了,還用你說。
根據自己的情況,我的答案是:
通過表格里的第三行來找到我們內心的假設,也就是阻礙自己改變的行為。我們可以自己三個問題:
●那些跟目標相反的行為,能帶來的好處是什么?
●如果做不一樣的行為,最擔心別人會怎么對我?
●為什么阻礙改變帶來的好處是必須的?如果沒有這些好處,會發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經過思考之后,我發現我內心深處真正阻礙我改變的假設是:如果我說的話不能得到大家的贊同和認可,我就沒有價值。
接下來,就到了檢驗人生假設的第二步:驗證內心假設。
比如,我可以在大家閑聊的時候,簡單的說幾句,看看大家是什么反應,也可以小范圍的做一個分享,看看會不會得到別人的肯定。
這樣嘗試過幾次后,我發現并沒有發生我擔心的事情,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其實一切都只是自己的想象而已。
卡爾·榮格曾說:
如果潛意識的東西不能轉化成意識,它就會改變我們的命運,指引我們的人生。
只有找到自己內心真正害怕的東西,才不會“任由”它影響我們的生活。
當你勇敢地突破內心的阻力,去做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情時,你身上就會帶著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能影響到他人,進而得到他們的肯定,同時也讓自己更加堅定想要改變的想法。
02小步子原理
小步子原理就是在改變的路上邁出小小的一步,獲得一個小小的成果。通過不斷獲得小的成功來積累經驗的好處,從而為下一步行動提供心理動力。
《微習慣》一書的作者斯蒂芬·蓋斯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養成了健身的好習慣。
從高中開始,斯蒂芬就想把鍛煉培養成習慣,但總是因為各種原因放棄,時間最長的一次也僅僅只堅持了2個星期,這讓他覺得自己是個lower。
那最后他是怎么養成鍛煉的習慣的呢?答案是:從一個俯臥撐開始。
斯蒂芬回憶說,做完第一個俯臥撐后,他感覺肩膀快要裂開了,但想著既然已經擺好了姿勢,那不如多做幾個好了。
做完俯臥撐后,他又想,既然俯臥撐都做了,那再做幾個引體向上也沒有什么吧……
就這樣,斯蒂芬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了20分鐘的運動,而且感覺還不錯。
斯蒂芬·蓋斯的經歷就是對小步子原理的最好說明。
可能有人會說,我面對的困難比鍛煉要復雜得多,我不知道該怎么開始第一步。
《了不起的我》中給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奇跡提問。
就是問自己,假設好的結果已經發生了,回顧這個過程,自己要做的第一步是什么?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有一個大學生,在大四快要畢業的關鍵時刻不用心復習備考,反倒天天在宿舍里打游戲。
原因是他是他們村里第一個考上重點大學的人,村里的孩子將他視作榜樣,父母也希望他能趕緊畢業賺錢,改善家里的生活。
這些看似是光環的東西,于他而言其實是壓力,他怕自己不能順利畢業,更害怕畢業后的工作收入不高,那就辜負了父母和整個村子的希望。所以,他用打游戲的方式來逃避畢業考試。
陳老師問他:如果已經畢業了,回顧這個過程,你邁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他想了想說:至少要作息正常,每天按時吃飯。
第二天,他就開始按時去食堂吃飯,第三天他遇到了一個正在備考GRE的同學,并和這個同學約定相互提醒早起,一起吃早飯。
再后來,他們一起復習,一起備考,這個大學生的狀態也越來越好了。
奇跡提問的關鍵點就在于,我們在假設自己已經達成目標的情況下往回看,這樣能看到方法和路徑,找到改變的第一步,努力實現它,讓它為自己后面的改變賦能。
陳海賢老師說:
小步子原理的重點不是結果,而是此時此地的行動。
只有專注到當下自己能做的事情上,才能讓改變真正的開始。
一旦開始改變的第一步,我們也能像斯蒂芬·蓋斯一樣,從一個俯臥撐開始到輕松完成20分鐘的運動。
03培養“環境場”
“場”就是我們心中關于空間功能的假設,或者說,是我們在一個空間里做事的習慣。
大部分人應該都去過圖書館,從進門開始,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安靜了下來,輕手輕腳地找書,說話也很小聲,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在我們心里,圖書館就是讓我們安安靜靜地看書的地方,幾乎所有人在圖書館都是做一件事——學習,這就是“環境場”的作用。
雖然我們不能每天都去圖書館,但我們可以在家里培養一個“環境場”,培養“環境場”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首先,是別人在這個空間里的行為
《北京女子圖鑒》里有這樣一幕:
陳可出差回家后,看到老公和牌友們在客廳打麻將,打完招呼后陳可就拿著東西去臥室準備睡覺。
但聽著外面的麻將聲和大家的吵鬧聲,累了好幾天的陳可卻睡不著,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去酒店休息。
這就是別人在這個“環境場”里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
其次,自己以前在某個空間里的行為
我一開始是靠在床頭讀書,慢慢的我發現這樣很容易犯困,我就找了個桌子,桌上只放和讀書有關的東西。
比如書、電腦、筆和一些草稿紙,這個書桌我只用來閱讀,如果想玩游戲或者追劇,我就去陽臺或者床上。
這樣我每次往書桌前一坐,頭腦里的反應就是要讀書,而不會考慮做其他的事情。
斯蒂芬·蓋斯說:“習慣帶來的好處在于抵觸情緒少了,自發性多了?!?/b>
陳海賢老師說:
一個人在某個空間里做的事情越純粹、越持久,這個空間‘場’的力量就越大。
當你想改變的時候,一定要在第一時間給自己培養一個“環境場”,這個“場”的力量也會在你改變的過程中逐漸增強,讓你的改變變得越來越容易。
04情感觸動
情感觸動是改變最重要的動力,因為每個人心里既有理性的部分,也有感性的部分,當感性大于理性時,人是聽不進去道理的。
這時只有從情感上打動人們,讓他們內心有所觸動,感受到他人的關愛,為了不辜負這份愛,人們才能邁出改變的步伐。
電視劇《少年派》里有一個劇情:
即將高考的林妙妙接觸到直播后,決定放棄高考,以后做一個吃貨主播。
為此還經常編各種理由跟老師請假,連最好的朋友錢三一都勸不住她。
她媽媽王勝男發現后,用盡一切辦法勸阻,但林妙妙就是不聽,最后王勝男只能找直播公司永久封了林妙妙的賬號,為此林妙妙鬧得要跳樓。
當時王勝男已經懷孕好幾個月了,看到站在樓頂的林妙妙,王勝男一著急動了胎氣暈倒了。
在急救車上,王勝男對林妙妙說:“妙,你要是不想考大學,就不考了,你要是想去直播,媽就把直播給你打開,只要你這個人在,以后你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好不好?”
此時的林妙妙終于認識到錯誤,開始醒悟了,在離高考還有2個月的時候開始發力,最終考上了大學。
陳海賢老師說:
改變需要情感的觸動,如果沒有情感認同,就不會有改變發生。
林妙妙就是被媽媽對她的愛感動了,為了她能好好活著媽媽能接受她不參加高考,而林妙妙為了讓媽媽安心,最終決定參加高考,她們都是在愛的驅動下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有些時候,情感的力量強大到讓人無法想象,就像我們不知道經過改變后,自己的人生會是什么樣子一樣。
寫在最后:
《了不起的我》這本書,它幫我們找到自己無法改變的根源,并提供了簡單且實操性很強的具體方法。
此外,書中還有思維進化、關系發展等更深層次的內容,幫助我們從自我發展的各個角度進行改變。
暢銷書作家李尚龍曾說:
行動這件事,從來不需要等到什么好天氣好狀態,此時此刻就是永遠,此時此刻就是一切。
愿我們都從現在開始改變,迎接更好的自己!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