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貓苒苒
知道《大魚海棠》快要上映,我激動了好久,并不是因為我對這個了解很多,也不是因為對它有著十二年的期待,十二年前,我才剛剛小學畢業,對動畫電影的印象也只停留在《寶蓮燈》和《馬蘭花》上。
我之所以很想去看,完全是因為之后對動畫電影的沉迷,特別是看到日本的動畫電影不管是畫風,劇情,場景設置,還是傳達的內涵,都達到了令人很難企及的高度(特指宮崎駿動畫),我就一直期待著中國什么時候也可以做出如此令人交口稱贊的動畫電影來。
動畫電影大熱起來之前,國人對動畫的定義,還停留在“給小孩子看的”的觀念里,他們的潛意識里認為,動畫的這種線條圖畫模式,是幼稚和低齡的,可是隨著國外一批批優質好看的動畫電影被引進,開始在中國市場發威后,他們才慢慢的發現,哦,原來也是適合成年人看的。
不過,動畫會產生的根本原因,的確是給孩子看的。
宮崎駿做動畫,除了是因為自身喜愛這個行業,更多的,他也想要通過動畫這種不沉悶的,可愛的,易接受的方式,來感染更多的孩子,傳達自己對社會,對世界的感悟,他用孩子的純真外殼,隱晦的搭建了一個內核嚴肅認真的成人世界。
一如《風之谷》,一如《千與千尋》。
所以,成年人看他的動畫電影,會覺得很有深度,很有內涵,一點都不幼稚,且純真的讓人感動,能做到“孩子看時,還是孩子的世界,成人看時,卻透過孩子的外殼看到了成人的世界”這樣的精神領域,這是宮崎駿的自身修為,常人是難以企及的。
《大魚海棠》,被很多人拿來和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做比較,畫風,人設,甚至故事情節,其實,兩者真的沒有可比性,先不說宮崎駿本身的動畫造詣擺在那里,一個是以孩子外殼講述成人故事的高手,一個是以孩子成長講述孩子內心故事的新人,造詣不同,內核不同,所要傳達的想法也不同,如何比較?
兩個新人導演,歷時十二年(雖然他們自己說真正投入到動畫制作的時間其實只有六七年),做出了一部屬于中國的動畫電影,夢想著可以讓這部電影成為中國動畫電影史上的“里程碑”,電影上映,褒貶不一,口碑兩極分化,口水戰似乎難以避免,但其實真沒有這個必要。
要做夢,就要做大的。
他們想要《大魚海棠》成為中國動畫電影代表作無可厚非,電影上映后失望罵聲一片也在情理之中,本來觀眾就是最難被討好的一類,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胃口,更何況,《大魚海棠》,也不是為了滿足觀眾才被做出來的。
宮崎駿曾在采訪的時候說過,“我會開始做一部動畫,完全是因為我腦子里突然蹦出來的一個念頭,想要試著把這些念頭通過動畫的形式去實現,所以我從來沒有劇本,都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
兩個新人導演,也只是想把十二年前那個美夢,做的更完整,更豐滿而已。
回歸到《大魚海棠》作品本身。
它會被觀者詬病,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劇情上(雖然我并不認為劇情有什么大的BUG),很多人無法接受身為女主的椿,為了愛情可以舍棄一切,甚至犧牲無辜人(族人),她的自私冷漠簡直令人神共憤。
一個只是掌管海棠花開的小半仙,一個甚少感觸到什么是情的少女,在游歷人間接受七天的成人禮時,開始接觸到了什么是情。
或許鯤救她,只是出于同情,卻沒曾想會丟了性命,因此,回去的椿從心底里滋生出了內疚,同時椿對于人類才擁有的那種難以言表的情,產生了無法抗拒的好奇。
如果椿從一開始就懂什么是情,或許,在片頭的細節中,她的表情不會是那么冷漠和淡然,湫之于她,更多的只是陪伴在身邊的一個玩伴而已,什么是情,她不懂,所以湫對她的好,她都理解為家人的關心。
這也是為什么大家都為湫對椿那么好,而椿不領情甚至不予理睬時的反應,感到那么心痛。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難道不都認為,家人對自己的好,是理所應當的嗎?
椿也只是那很多人中的一個而已。
被大家罵的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椿為了鯤,不僅甘愿舍棄了自己一半的壽命,害死了自己的爺爺,還連累族人差點遭受滅頂之災,雖然最后將功補過,但還是因為一己之私把大家都愛的湫給弄死了,種種行徑,簡直喪盡天良,不可饒恕。
掌管海棠花的半仙而已,她不是身系天下蒼生的女媧娘娘,也沒有被言傳身教過要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當她體驗到什么是情時,就像是一個急不可待想要把喜歡的娃娃抓在手里的孩子一樣,她只是想要簡單的擁有自己未曾擁有過,體驗過的東西,所以她拋下了那一層不變的花開花落,她拋下了那原本屬于她的安逸時光,甚至拋下了那么愛她,寵她的家人,只為了那充滿誘惑力的情,對鯤的情,奮而不顧。
是不是很像現在一些為情所困,任性的年輕人呢?為了愛情,可以把家人和一切都拋諸腦后,不論別人如何勸說,都甘之如飴,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那為何不可以對椿寬容點呢?她不過也才只是十六七歲的孩子罷了。
大家都習慣了影視劇中的主角,要擁有大愛天下的心懷,要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氣度,如若不然,便是有罪的,便是自私的,便是不符合主角身份的,仿若一絲絲黑暗的自我欲望都不能流露。
人們都習慣也很心安理得的去指責別人流露出的內心欲望,卻往往無法正視自己內心的欲望,忘了克制自己的自私,因為對他人的指責總是簡單的,而要對自我進行自省和自律,卻總是那么難上加難。
椿放大了自己的欲望,縱容了自己,而這種欲望又不為世俗所容,所以她被罵了。
其實,若真要和宮崎駿的動畫做比較,我覺得《懸崖上的金魚姬》似乎更適合。
《懸崖上的金魚姬》角色的年齡設定更小,故事情節也多半充滿著令人回味的童年味道,波妞和人類宗介的友情得到了她父親的阻撓,而任性的波妞吵鬧著要變成人類,并和父親翻臉,就在她離家之前,波妞把爸爸最珍藏的“生命之水”倒到海水里。這個舉動造成極大的動蕩,海平面開始快速上升,波妞的妹妹們都變成了魚形的巨大海浪并吞噬了宗介住的小鎮,還差點連宗介山崖上的家都波及。
好吧,很多人可能會說,這怎么相同,波妞一開始就是一只還是孩子的魚啊!
好吧,我也很想說,椿一開始就是一個不懂情感只是單純的掌管海棠花的半仙少女啊!
共同點則是,兩者都因為結識了人類而想要變成人類,都引起了極大的動蕩,而波妞卻被人稱之為可愛,少女椿,卻被罵成綠茶婊。
如果一定要較真,那么我只能說,宮崎駿規避了人類在觀影時的思維習慣,他把這些會引起人類反感的自私點,挪用到了一條魚身上,因為不懂,因為不同族群,即使它的任性造成了什么影響,也可以得到觀者的諒解。
所幸,波妞有她溫柔美麗的母親給她收拾殘局,沒有因任性付出慘烈的代價,還獲得了一個大家想要的圓滿結局,眾人歡呼。
而椿,沒有那么幸運,爺爺用身體堵住海天之門,犧牲性命給她收拾了殘局,湫為了成全她的愛,也為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她,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結局,卻變成了眾矢之的。
我承認,每個人對《大魚海棠》的情懷不同,觀影角度不同,理解和鑒賞方式也不同,甚至所擁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不同,所以不難理解會滋生出各種各樣的觀點。
我也并不排斥很多人對于《大魚海棠》情節上的不嚴謹,故事的太簡單給出的批評,這說明它其實還有更多的上升空間,說明更多的人希望中國動畫電影能越來越好,可以跟國際比肩,但也希望觀者可以寬容對待,要知道,中國動畫電影的品質其實一直在上升。
《大魚海棠》的中國風韻味明顯而獨特,片子既有恢宏的場景,也有豐富的細節,大紅燈籠、油紙傘、石獅子、蓮花燈等中國元素,展示了豐富的中國民俗文化。尤其片中出現的福建土樓、蒼茫云海、層巒梯田等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也讓不少影迷大呼過癮。
你看,中國動畫電影從之前的粗制濫造,到如今的精細如畫,從之前的磕磕絆絆,到現在的行云流水,不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嗎?
日本動漫對中國市場的侵襲真是害苦了中國動漫,先入為主的觀念,讓中國動漫人不論做什么樣子的動畫都洗脫不了模仿日本動漫的嫌疑,受日本動漫的影響,人設、背景、畫風,都很難徹底的逃脫他們的影子,所以,《大魚海棠》雖感覺上延續了日本動畫電影的畫風,被大多數人認為模仿了宮崎駿,但在環境細節和人物細節上所下的功夫,已經在極力避免大家把兩者混淆,而中國韻味也通過這些細節得到了最大的釋放。
唯美浪漫的畫風,空靈脫俗的音樂,奇特迷人的創意,平淡而純真的劇情,都構成了這部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大魚海棠》。
所以,從總體上來說,我是推薦并支持《大魚海棠》的。
不僅僅是因為兩個新人導演,只因十二年前的一場夢,便對此堅持了十二年,最終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出了夢境,完滿了自己的夢中夢。
不僅僅是因為《大魚海棠》以一種突破傳統觀念,摒棄圣母白蓮花式內核的自我方式,以求釋放人性中最深沉的欲望,從而讓每個人都看到自己內心深處最不愿意觸碰的那個角落。
更因為,《大魚海棠》,讓我看到了在被歐美動漫電影和日本動漫電影雙重夾擊的縫隙里,它始終倔強的以自己的方式野蠻生長,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景線。
有人說,《大魚海棠》的主角其實是湫,而椿,是他要渡的劫。
他們每個人對自己深愛之人,用情至深。
湫的魅力,在于他無私的奉獻和所有的犧牲都只單純的希望所愛之人不再受苦。
而椿,在許一人以心之后,不管對方是什么,不管兩人身處何樣的世界,都未曾動搖那顆愛的心。
何為自私和無私,何為情深似海堅定不移,以椿和湫的刻畫,在《大魚海棠》這部走心的動畫電影里,得到了最好的解答。
而且,我更愿意相信,《大魚海棠》所講述的,其實不過是在每個青春年少的人夢里,都會希望有那么一個椿,一個湫,不管你是誰,不管你身在何處,可以不顧一切,可以終其一生,只為你癡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