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的標題,第一反應是什么?有點沉重?有點忌諱?還是覺得這是鬼扯?
中國人自古都特別忌諱死亡,更害怕死亡。帝王們幻想長生不老,煉制不老丹; 有錢人燒香拜佛,祈求長命百歲;? 連衣不蔽體的窮人也給后人流傳下來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
我們的儒家文化對死亡十分的避諱,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 六合之外,存而不論。生的事情還沒搞明白,談論什么死?以至于死亡成為文化基因中不聊,不想聊的課題。甚至于不小心說到死這個字都得忌諱地說一聲“呸呸呸!? ”? 所以,如何面對死亡就成了重要的課題。
死亡時刻的到來是注定的,因為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走在了通向死亡的路上。
是什么讓我們如此懼怕死亡,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缺少了死亡教育。
中國的教育殊途同歸,就是單一的追求價值,大家都像一個經濟動物,金錢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
說到底,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被灌輸了死去是非常可怕的事。
死亡教育則開啟了新的角度:未知死,焉知生?
一方面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面對親人的死亡,一方面深刻認識人生。
一個人只有在認識到自己是有死的時候,才會開始思考生命,從而大徹大悟。死的意義就在于讓我們知道生的可貴。
不在沉溺于享樂、懶散、世俗、不在沉溺于金錢,物質、名利地位,積極地去籌劃與實踐美麗人生。
薩瓦特爾說:“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初始認識死亡
我依稀記得,我第一次看到村子里,一個于姓的老人死去的情景。我那年大概五六歲的樣子,和村子里的小伙伴們一起去看的。
院子里好多人,搭個棚子,里面有一口紅色的棺材,有戴著白色帽子的,有穿一身白色喪服的,女人們跪在棺材旁嚶嚶的啼哭,男人則跪迎前來吊唁的親朋好友。
下午,喪主請來一個木匠,來給棺材釘釘,說的話好像是“東躲釘,西躲釘”之類的,我不太記得了,然后就是出殯儀式。
女人哇哇大哭,男人一路走一路撒紙錢。到了墓地,一個挖好的大方坑,眾人把棺材放進去,填土,培墳。老人的女兒哭的撕心裂肺,趴在墳頭不肯起來。
后來,我的太爺爺也死了,躺在門板搭成的床上,穿著黑色的衣服,臉上蓋著一塊兒布。
我頭上的辮子被姑奶奶綁了白布條,我問姑奶奶,太爺爺怎么躺著不起來,姑奶奶說他睡覺了。
三天后,太爺爺下葬的日子,同樣是在一片哭聲中結束。
從那時起,我隱約知道,死是一件可怕的事,再也看不到死去的親人了。
待到我十幾歲的時候,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實行火葬。
我爺爺是在退居二線的時間得了肺癌,公費醫療在醫院住了兩年多,在最后的日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爺爺說,“真不想死啊,還想再看看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
春節前四天,爺爺終沒有熬過農歷年。在殯儀館舉行的葬禮,儀式結束推往火化間。眼見著爺爺被推進去,鐵門關上后,瞬間熊熊烈火吞噬了爺爺。
見過親人的死亡,我一直擔心在未來的某一天,我的父母親,還有我也會這樣,燒成一捧灰,太可怕了!
我對死亡有一種深深的恐懼,在我的人生中,包括教育,一直缺席“死亡”這一課。
具體死亡是什么,也說不清楚,就是恐懼。
我也曾天真的幻想,像《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把閻王爺的生死簿給銷掉,讓我和我的親人們都得以逃避死亡。
那時候我并不明白,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不管你是貧窮或富有,偉大或卑微,在生命的盡頭,我們都是一樣的,都要死去。
其實死亡是常態,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它終將到來,我們無從躲避,但是大家因為感情因素不接受死亡。
在死亡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這是世上最公平的一件事。
在一本書里看到一個小故事:一個婦人的孩子病死了,她傷心欲絕,求佛陀讓她的孩子復活。佛陀說,你去城里面,問一戶沒有親人過世的人家要一粒種子給我。婦人高興的去了,但很沮喪的回來了。佛陀問她,你帶回來種子了嗎?婦人說,我問了很多人家,可每一戶都說有親人過世了!
這個故事給我的觸動很大。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你必須接受它。正視死亡,并且從對死亡的敬畏里重新理解生命。
當我知道了死亡是一個一定會到達的終點站時,無論在這個路途中的距離長短,這個過程我都會珍惜。不會再像以前一樣,遇到挫折就難過的要死,遇到拒絕就否定自己,不會因為壞天氣而影響一天的心情。。。
每一天都是不可重復的。
了解了死,會更珍惜生,珍惜現在,不再逃避,坦然地向前走。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一個癌癥晚期女孩的演講,她說她每一天都在工作中度過,不是在飛機上就是在會議室,以至于她在生理期暈倒,在醫院的病床上醒來之后的第一件事想的還是自己的工作,沒有時間戀愛,沒有時間陪伴父母,有太多的事沒有來的及做。
很多人以為死亡是很老的時候才會來的,不,死亡隨時會來,只有真正面對它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才知道,那一刻是真的。
這個視頻讓我的靈魂開了竅,幸好我還有時間,還能好好的善待人生和生活,好好的善待每一個至親,每一個重要的人。
每個人的人生就好比一本書,封面是出生,封底是死亡。我們無法改變出生前和死亡后的事,但書里的故事,我們卻可以自由書寫。
畢淑敏說過一句話:“人生本沒有什么意義,人生的意義便在于我們要努力賦予它的意義。”
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要對人生負起責任,需要去尋找讓自己燃起熱情的東西,找到自己參與世界并在其中感到價值的方式。
這就是死亡教育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