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于公眾號「日日自新」??2019.7.2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曾提到:“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學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語,幾乎占了漢語史上外來成語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在我們日常用語中有很多詞匯是來自佛經,例如:皆大歡喜、現身說法、作繭自縛、自作自受、盲人摸象······
在上篇文章《你眼中的「色彩」,可能只是他們腦海里的一個概念》結尾也提到:
在自己看不懂,或未曾見識過的事物或邏輯面前,我們是絕對的「盲人」。我們都有各自盲區,所有人都無法知道客觀世界的「全部真相」。
在獲取真相的過程中,我們都在「盲人摸象」。
—??1?—
?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就出自《大般涅盤經》三二:
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
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
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佛家經常用這個故事來說明,人們對于完整的世界缺乏認知和理解,會導致了各種各樣的片面感知,進而爭執不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看到了全部的真相,都是真實存在的,看得見,摸得著,只是我們不知道摸的是象的后背,還是尾巴,還是耳朵。
—??2?—
象是什么
當我們在盲人摸象時,我們摸的「象」是什么?
摸的是這個「世界」。
看似人人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實際上生活在「三個世界」的交疊之中。
20世紀著名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除了提出金融大鱷索羅斯一直推崇與實踐的思維——“證偽”理論,也就是:
提倡大膽假設,用證偽的方式去不斷試錯,不斷修正,而不是提出假說,然后到處找支持自己理論的根據。
還提及了一種新的世界觀——「三個世界理論」:
世界1:物理世界
世界2:精神世界
世界3:知識世界
世界1-物理世界
世界1,大概出現在一百多億年前(宇宙起源),就是我們所生活的物理世界,包括:銀河系、太陽系、地球,高山流水,螞蟻大象,高樓林田,還有生活在各個地理位置的人類等自然存在物,都是占據一定物理空間的客觀實體。
這個世界1是由能量和物質組成的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公司、社會、文化、宗教、法律等等,這些東西都不在世界1里面,它們因我們人類而存在。
世界2-精神世界
世界2,大概出現在幾十到幾百萬年前(人類出現),就是由每個人類自己的感覺和感受組成精神世界(主觀內心世界)。
這個世界2是人類的神經系統對感官接收到的感受刺激進行編碼和解釋之后的產物。
不同人類個體之間的神經系統以及感覺器官會有不同,不同物種之間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差異就更大了。上篇《你眼中的「色彩」,可能只是他們腦海里的一個概念》平格拉普島上的全色盲者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眾所周知,對于同一個東西,每個人的感覺和感受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對于臭豆腐,有些人覺得非常好吃,而有些人則覺得很難吃。
可以說,有多少個人類,就有多少個世界2。因此,從世界2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2里。
因此,當我們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時,其實是在和無數個世界2進行相互碰撞(知乎、微博、微信群的各種抬杠),這感覺一定不輕松。
如果真的理解了世界2(精神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一定會細思極恐。
世界3-知識世界
世界3,大概在七八萬年前出現(語言起點),就是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例如思維觀念、語言、文字、藝術、學科、科學問題、理論猜測和論據等一切「知識」組成的世界。
“水加熱會變成水蒸氣”,“地球繞著太陽轉”,“E=mc^2”,“呼吸系統分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駱駝有四條腿”,“三個世界理論”等等,這些知識都是世界3的組成部分。
換句話說,世界3(知識世界)的載體可以存在于世界1(物理世界)之中。
人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世界3(知識世界)里,但是每個人所處于的環境不同,所能接受的知識也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此,由知識背景差異所導致的世界3差異也非常明顯。我們卻很難把高等數學的知識「翻譯」給一個不懂高等數學的人聽。
從這個角度看,人與人之間在認知上的主要差異,就在于每個人所能理解的世界3(知識世界)是有差距的。
在這三個世界中,物理世界為人類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精神世界又是知識世界誕生的前提條件,而知識世界又能影響人類對物理世界的感知和認識,從而影響人類的精神世界。
而人類又能利用知識世界來改造物理世界,繼而又影響到精神世界。同時,知識世界又能通過以物質的形式存在于物理世界之中。
這「三個世界」有著復雜的關系,它們之間沒有絕對清晰的分界線,因而能互相影響。
這「三個世界」就是我們摸的「象」。
—??2?—
我們是盲人,也是大象
根據上面提到的,由于我們每個人所處的地理位置(物理世界)存在差異,每個人的內心世界的感受與感知(精神世界)存在差異,甚至每個人接受的知識背景(知識世界)也存在差異,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幾乎都是一個個散落在各個點的「盲人」。
隨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加深,每個人都在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主體」,以有限的智慧去丈量這無限的世界,或者被其他人「客體」丈量。
所以,我們是盲人,也是大象。
用戶需求
如今幾乎互聯網從業者都在做一件事——以已知推導未知,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用戶需求」:
發現用戶需求:猜大多數用戶知道且想要的東西。?
創造用戶需求:猜大多數用戶不知道卻想要的東西。
本質還是盲人摸象,不過是在以更科學的方法論來知道自己有限的知識世界,去摸他人的無限精神世界。
股市預測
在狂野、充滿隨機性、且反人性的股市,所有人幾乎都在以過去預測未來。
有些人通過把企業的多個財務分析指標結合,試圖通過綜合分析來對整個企業做出系統的全面的評價。有些人把股市過去走勢的各種技術指標,各種線的形成,來預測股市未來的走勢。
在漲跌起伏中,渴望把握那線性的因果規律,以自己的已知去探索未知的知識世界。
輿論是非
在輿論重災區(微博、知乎、微信群···),有這樣一群人,無論遇到什么話題,總是能把它二分化。然后雙方站各自的立場,開始試圖去說服對方,讓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從而證明自己是對的,火藥味十足。
這就是「立場對立」帶來的戾氣。
然而站隊更多還是為了獲得心理認同感。想探明真相的人,不會去站隊,他只會看清事實,或者等待事實浮現。世界上的爭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有著一群喜歡站隊的群體,才導致的。
因為站隊,容易被人利用,也唯有站隊,才能被利用。
《沉思錄》里的有這樣一句話 :
所有你聽見的都只是觀點,而不是事實;
所有你看見的都只是視角,而不是真相。
我們在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有各自提前預設的「立場」,這就決定了我們所能獲取的信息源都是存在一定的偏差。
另一方面,再加上任何一件事物我們都帶著各自的主觀性在解讀,也就是帶著「偏見」。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中,我們都會受到各自的偏見所影響。
在如今這樣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中,隨著你的社交圈不斷更替,這時你會發現,其實你除了是盲人,還是那只大象,身邊的人觸摸到的都只是你的一部分,或者說是觸摸到他們「想象」中的一部分。
有人認為你很真誠,有人認為你很虛偽;
有人認為你是摯友,有人認為你是敵人;
有人認為你是智者,有人認為你很愚蠢;
有人認為你是良師,有人認為你是小人;
···
他們觸摸到的那一小部分,對于自己而言到底有多重要呢?
—??3?—
做好盲人,當好大象
當我們明白自身的局限性,開始意識到「我們既是盲人,也是大象」這個事實之后,更重要的是:做好盲人,當好大象。
做好盲人
做好盲人,意味著要減少自己的「主體性」,開始以更多「客體視角」去探索外在的世界。
我們認識事物時,一方面會受到「語言」本身的禁錮,而產生進一步理解事物本身的障礙,停留在淺顯的認知,進一步產生偏見和我執,這大概就是語言的反作用。
另一方面,我們總有意無意地用自己的「主觀愿意」去扭曲周圍的現實世界,以至于遮蔽了雙眼,忘記了如何去觀察,如何不加成見地去看和聽眼前的事物,更不會去想,自己的存在只是這個世界中微小的一部分,我們只不過是作為一個微小的參與者,在參與著整個世界的運行。
因此,當我們想了知事物的「本來面目」,那么在我們面對未知時,拋開二元對立的思維,減少評判是最優解。
其次,切換立場和身份,多去摸一摸對方摸到的那一部分,只有盡可能摸到大象的整體,才有全局理解,而不是輕易下結論。
電影《讓子彈飛》
最后,當身邊的事情發生的時候,除了減少評判之外,更應該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等待事實一點點浮現。
起初是在迷茫中探索,會因為無知而憤怒,喜怒哀樂,潮起潮落,會因為摸清了大象耳朵而欣喜,也會因摸不懂象鼻子而沮喪。
但上升一個思維后,你還是盲人摸象,然而你會明白,你就是盲人摸象,接受條件與未知,可掌控與不可抗。
當好大象
當好大象,意味著盲人開始把自己作為「客體」,這時要保持自己的「主體性」,而大象不要太在乎盲人的看法。
絕大多數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忽視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內心體驗。內心的力量是最強大的,當我們過于在乎別人的看法時,我們就喪失了自己作為主體的「自由度」,自我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弱,最后變得對外界的變化過于敏感。
卡爾·羅杰斯
我們每個人都在盲人摸象,所以何必強求他人對自己有完整的看法,比起他人有意或無意的曲解,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自己的主體性,樹立自己的邊界,過好自己的人生。
我覺得這幾年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不再為絕大多數人對我的看法而擔憂。此后,有更多的自由度去做一些對自己最好的事。
何須自大,且觀日月
何須自卑,宇宙即我
- END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