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靜?
平靜的定義是鎮(zhèn)定與平和。毫無疑問,它看起來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必需素質(zhì)。平靜是一種值得努力去追求的美德。我們怎樣致力于平靜?怎樣將這種品質(zhì)融入我們對人生的體驗之中?怎樣做到保持平靜?
擁有這種美德的人們的標志是,他們坦然面對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的起起落落。對這些人來說,各種各樣的事情似乎不會讓他們感到煩惱。為什么這樣?因為平靜來自客觀。客觀,平息了我們腦海中的內(nèi)心獨白。
主觀判斷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我們對人生中的每件事情都有著自己的主觀判斷,而且,大多數(shù)的這種判斷都是下意識做出的。主觀判斷需要一個評估的過程和一個對比的過程。這要求有一個相對的點,即理想狀況。主觀判斷幾乎總是基于我們感知到的某種完美的觀念。在我們的想象中,總是有一個想象的物品、一種想象的經(jīng)驗,或是一個想象的局面,使我們能夠做出主觀判斷,甚至迫使我們做出判斷。當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出主觀判斷時,判斷會變得自我延續(xù),而且那種“理想”總是在不斷演變。判斷,對我們生活的運轉(zhuǎn)是必要的,但也有一個不利的方面:它們并不會以一種超然的特性來執(zhí)行。通常其中包含著某種情緒,而情緒的數(shù)量與我們對判斷的重要性的感知程度是成比例的。不過,你體驗到的情緒,與對決定的執(zhí)行沒有關(guān)系。相反,這些情緒妨礙了你清晰地思考,并且讓你在致力于決定最佳的選擇時左右為難,掙扎不已。與主觀判斷緊密相連的情緒,源于一種感覺:“這是對的,那是錯的”,以及“這是好的,那是壞的”。對的和好的,使我們高興,而錯的和壞的,讓我們煩惱或者悲傷。我們?nèi)枷敫吲d,希望過著理想的生活,但是,對的和錯的之間的差別既不是普遍的,也并非持久不變。
我們對理想和完美的概念總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自己認為的好的或壞的東西,不會一成不變。當然,涉及對與錯時,我們并不是談論永恒的真理,比如,奪取別人的性命是錯誤的和不好的。我們談論的是,在人生中,我們時時刻刻都會下意識地做出評估與判斷,它們使我們的情緒油然而生,并且給我們帶來極大的焦慮與壓力。
客觀意味著什么?
我們必須更加客觀地了解我們自己。如果我們不將日常的思考過程分隔開來,便不可能優(yōu)化那些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部分。起初,這看起來是一個令人困惑的概念,但只要對我們的認識做出最細微的調(diào)整,這個概念就會變得清晰起來。如果你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任何事情,那意味著這其中涉及兩個存在:一個是正在做某件事情的那個你,另一個是正在了解或者觀察你做那件事情的那個你。例如:如果你在對自己說話,你可能認為你就是在講講話。那看起來似乎足夠合理,但是,誰在聽你對自己講的話呢?誰意識到了你正在觀察這個內(nèi)心獨白的過程呢?誰又是知道你正在進行觀察的這個第二方呢?答案是你真正的自我。正在說話的那個存在,是你的自我或者個性。在靜靜地了解的那個存在,則是真正的你:觀察者。你越是與靜靜的觀察者更加密切地保持一致,你的主觀判斷便會越少,內(nèi)心的獨白便開始關(guān)閉,也對每天都會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外在刺激越來越超然度外。你開始真正地用一種不偏不倚的(有時候甚至是開心的)視角來觀察你的內(nèi)心獨白。有些時候,我的自我正癡迷于別人對我說過的一些事情,“它”認為那些事情是“令人惱火的”,盡管如此,我依然十分超脫,不受影響。我覺得我好像隱身在一個房間中,觀看著某個人在抱怨說,某件事情對我完全不重要。這種感覺還會延伸到對個人壓力的體驗之中,比如工作的最后期限或者財務的壓力。當我不能及時完成某項工作任務時,我好像目睹我的自我在四處游蕩。當我與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觀察者)高度一致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知道了自我正在體驗的那種壓力,但卻完全不受它的影響。我在想,“我的自我只是在擔心,如果我完成任務的時間比最初預期的要長,從而讓客戶失望的話,它便會體驗到不滿。”當你與真正的自我高度一致時,不會受到其他人行為的影響。當你覺得有人正在以不恰當?shù)姆绞綄Υ悖欠N感覺就是來自對自我的主觀判斷。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你發(fā)現(xiàn)自己只是在觀察那個正在大聲叫嚷的自我,同時,你在安靜地、不受影響地傾聽。當你決定將自己的練習的心態(tài)投入到任何一項活動中時,便在喚起這種與觀察者的一致感。自我是主觀的。它判斷自身的所有事情,而且它對自己處在何處、擁有些什么或者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些什么等,從來不會感到滿足。觀察者則是客觀的,在當前的這一刻,它就在這里。它不會把任何事情判斷為好或壞。它只是把各種局面或者行為看成“存在”。換句話講,那個局面“就是那樣”。因此,觀察者總是體驗到寧靜與平靜。無論你是將接受一次求職面試、努力培養(yǎng)更大的耐心來對待某個難以相處的人或者某種棘手的局面,還是學習某種藝術(shù)形式,與觀察者保持一致等同于成功和擺脫壓力。這種一致,保證了客觀的、不帶期望的觀點。它與以自我驅(qū)動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認為某個人必須“做到最好”)和想法(這種想法認為“沒有人關(guān)心下一秒誰會出現(xiàn)”以及“我想要全部”)相沖突。是不是有什么人在孜孜不倦地設法盡可能迅速地抓住神秘的成功機會?但我們所有人在內(nèi)心都知道,這樣的機會并不存在。當一位朋友或者家人達不到他們認為的重要目標時,我們會安慰他們看開一點兒,但那種超然的智慧,我們自己卻做不到。
如何做到?
與觀察者達成一致,將這種超然的智慧帶給我們自己,讓我們變得客觀公平,因而內(nèi)心平和。我們怎樣與觀察者達成一致?我們怎樣讓自己從自我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盡管做到這些的方法無疑有很多,但是,自發(fā)并且輕松地創(chuàng)造這種一致,冥想是最有效的方法。通過冥想,意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動出現(xiàn)。在練習冥想時,你越來越清醒地知道自己內(nèi)心中那個安靜的觀察者。通過努力,你意識到,冥想是一個使心靈安靜下來的過程,它通過深入到你內(nèi)心,使你不再依戀外部世界。冥想不是一種宗教。不過,事實上,它是各種主要宗教的一部分。此外,關(guān)于冥想,沒什么可害怕的。事實上,如果選擇追求冥想,你會發(fā)現(xiàn),它將成為你日常生活中最期待的一部分,因為它給你的人生帶來了平和的感覺和清晰的認識。
*****************************************************************************************************************************
故事
我有一個私人飛行執(zhí)照。當你還是一名學員,去考這個執(zhí)照的時候,教練往往教你根據(jù)一些既定的程序來操縱飛機,而且不允許讓情緒進入你的決定之中。在訓練過程中,飛行教練將把油門關(guān)死(通常情況下,你沒有料到是因為他將油門關(guān)死了)并且說:“動力沒有了。你打算做什么?”你打算做的事情,就是教練教你的程序,也是你曾經(jīng)反復練習、旨在使之成為你自然而然的習慣的那些程序。一位飛行教練曾告訴我,她希望我每次登上飛機,首先思考一下在“失去動力”的緊急情況下的應對程序。她還教我,每次下飛機之前,也要最后再思考一遍。她說,如果我做到了這些,萬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果真出現(xiàn)了那種情況,就不會在心頭產(chǎn)生任何的情緒、恐懼以及無關(guān)的內(nèi)心對話。只要做出自己的決定,并且執(zhí)行它們就行了。我曾聽過一段錄音,是一位飛行員與空中交通管制員之間進行的令人驚訝的對話。飛行員在飛行途中遇到了一團濃霧,急需的儀器卻失效了。當時是夜間,他正在一些山峰之間飛行,空中交通管制員告訴他什么時候轉(zhuǎn)向、保持多高的飛行高度,以及向什么方向飛行。飛行員向機窗外望去,什么也看不到,此時,一個錯誤的動作,就可能導致機毀人亡。盡管此刻飛行員的情緒可能在腦海中不斷盤旋,好比發(fā)出尖叫聲,渴望引起他的意識的關(guān)注,但對他來說,什么都不存在。他和他的副駕駛只管執(zhí)行練習過的程序,完全平靜地操縱著飛機。他們根本沒對自己所處的危險局面做出主觀判斷,只是在空中交通管制員的協(xié)助下對這種局面做出反應。在那個緊急關(guān)頭,主觀地判斷所處的局面,可能使他們產(chǎn)生一些心煩意亂的情緒,那也許意味著他們在此局面下丟掉性命。空中交通管制員也和飛行員及副駕駛員一樣,完全專注于過程。他知道,飛行員以及乘客的性命全都掌握在他的手上,需要他完全不帶任何情緒地指揮和引導飛行員。這是一段不可思議的對話,它向我們證明,當你拋開情緒和潛意識判斷的影響操縱飛機時,便能做到最好。
如果我們?nèi)プ粉櫽^察一個3歲小孩的生活,定期地讓他說出他對“理想”的定義,你會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年齡段,他的回答也不同。3歲時,他可能只想要一件特定的玩具;到了10歲,他可能想要一輛嶄新的自行車,而且不想上學;到了19歲,他想要大學的獎學金,還想和某個人約會。快到30歲時,他的理想可能是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一個美滿的家庭和一位漂亮的妻子。即將50歲時,他可能想換一位妻子,并且希望提早退休。到了70歲的年紀,他可能想再活15年,或者重新回到自己10歲時,再回學校讀書,以便糾正一生中所有的錯誤,然后重新過一回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