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荀子其人其書
荀況字卿,又稱孫卿,是戰國末期趙國蘭陵人。蘭陵,現在山東省南部棗莊一代。他專門寫書,傳授弟子。他也和孔子孟子的生活經歷差不多。
他十五歲時,到齊國稷下游學,齊襄王時,成為稷下先生中最有聲望的人物。他曾到過秦、趙兩國,但其主張都未被采納;后來去楚,楚相春申君任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他也被廢棄,從此一直家居蘭陵,著述終生。
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盾髯印芬粫灿腥?,是漢代劉向編寫的,原稱為《孫卿書》或《孫聊子》。一般認為,書中前二十六篇為荀卿自著,《大略》以下的六篇是門人纂輯的荀子語錄。
02 荀子的思想
他站在儒家學派的立場上,其思想有一些新的特點。在政治上,荀子既尊崇禮義,又提倡法制。荀子與孟子的真正分歧在于他的性惡論。
他認為人性生來不是善良的,是惡的,他說,人之性惡,善者偽也,他解釋偽是人為,凡是先天生成的,就是真的,凡是后天養成的,就是偽的,是通過學習而成的,所以說他認為這個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屬性,要穿衣吃飯,這樣人們就貪圖安逸,都希望多獲得一點,最好不勞而獲。他認為,這就是人性的惡。
如何才能改造人的性惡呢,那就要通過教育,通過教育就能養成善良的意念,這是他和孟子思想觀點的不同,但是二者都是殊途同歸,都是強調教育,讓人們接受禮義教化,以為成“積善成德”的君子和圣人。
荀子最可貴的思想是他的唯物主義的天道觀。他在《天論》中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也就是說,堯當政也好,桀當政也好,天道都是一樣的,自然規律不可以改變。
他認為天道有其規律性,不以人的意志和道德而改變,同時,天也不能干預人事,治亂禍福的原因全在于人的自身行為。
人只要按照正確的規律去做事,天就不能給人帶來災禍,所以,他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他提出要“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要駕馭自然規律,讓人的行為取得預期的效果,甚至他還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
荀子還有一些重要的文藝見解,強調一切言論都應以禮義為準,以圣王來師,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為后代“明道”、“宗經”、“征圣”(此處很多被吸收進了劉勰的《文心雕龍》)的文學觀開了先聲。
他肯定了音樂的巨大感染力量,同時他又大力提倡雅聲,其觀點對儒家文藝理論體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排斥奢靡之音,認為這會使人的行為變得放蕩,這都是對后代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影響。
03《荀子》的寫作特點
《荀子》的散文已發展為完整而詳密的鴻篇巨制。前二十六篇是他自己寫的,這些作品已經發展成完整而詳密的論說散文,篇幅很長,獨立成篇,每篇有一個標題,來揭示全篇的主旨。
這個標題當然不是隨便從第一段抽出兩個字,而是揭示全篇的主旨,在文章當中就圍繞著中心的觀點,一層一層的展開論述,構思縝密,結構嚴整,論證周詳,條理明晰,都是前所未有的。
并且運用了邏輯來展開論述。
我們知道,孟子莊子的文章,雖然生動,富有文采,但它不是嚴謹的論說文,孟子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表達觀點。莊子也帶有這種特點,莊子里面的大量的都是寓言故事對話,結構也不是非常的嚴謹,松散而靈活。
但是,荀子是非常嚴謹的。是非常標準的論說文。
例如《勸學》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i>
一開始便提出“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接著又分段論述學習的正確態度、學習的具體內容、步驟、方法以及學習中的注意事項;最后歸結到學習應持久專一,以達到全而粹的最高境界。每一段內部又圍繞一個分論點條理分明地展開論述。
學習不能停止,然后,就接著講,學習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學習應該學哪些內容?應該按照什么步驟去學,正確的方法是什么?學習中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一層一層的講,講完了這幾層,接著,又講學習要持久專一,最后要達到一種最高的境界,就是道德的完善,要全而純粹,全是學習要全面,粹是道德上的精粹。
全文各個部分之間,聯系緊密,始終都圍繞著一個中心,所以他的構思非常講究,而在每一段內部,又都圍繞著一個分論點,條理非常明晰的展開論述。段與段之間互相聯系,環環緊扣,整個的文章是意脈貫通,調達舒暢。像這樣的作品,在荀子里面,還有很多。
比如,我有時偶爾翻看二十年前,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所寫的文章,雖然也富有文采,可和現在相比,差的太多了,如果我在五年前或十年前停止不寫了,我可能還會沉浸在過去對自己的沉醉之中,寫得太好了。
可是,我以現在的眼光再看過去的那些文章,卻發現寫的太爛了。當然,不管寫的好壞,寫作對我來說還意味著游樂,我喜歡思想的冒險,無拘無束自由的抒發自己的情感,寫作的感覺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看著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文字在自己手下誕生,就像一條溪流自由的隨著想象而流淌,這是多么自由而自然的事。
所以,我肯定不會感覺到疲累,否則,這么違背本性的事,我還做它干嘛。愛,是源于內心,從內心最深層的欲望里發出,是不會感覺到疲倦的。這就是愛,自然而自由,沒有人逼迫你,要求你去完成一個任務,而是你自愿自動自發的,這是來自一種生命本真的自我完滿。
就寫作這件事來,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水平和過去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這就說明自己在一直在進步。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發展,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然這需要通過時間的維度來把握,對于當下的中國社會也是一樣的,關鍵是有問題就要解決問題,不能視而不見,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日積月累,積重難返,導致災難性的結果。
荀子還發展了駁論文體?!?/b>勸學》是從正面論述自己的觀點,還有一種方法,先提出一個反面的觀點,作為一個靶子,然后去反駁他,在這種作品里面,他往往旁征博引,反復辯駁,然后再標明自己的正面觀點,而且這些作品也是邏輯非常嚴密,這種文章也是荀子的發展。
荀子文章另一個特點,是淳厚淵雅,文采斐然,帶有深厚的學者氣,文風平易樸實,親切自然。
在講道理的時候,不用那些巧辨和氣勢取勝,不像莊子孟子的文章,而是侃侃道來,反復申說,給人一種溫文爾雅,循循善誘的感覺,像個老師的樣子,是個儒者。
荀子,還善于應用比喻,但是很少使用寓言。他不講故事,就用比喻,比喻也很樸實,都是尋常的事物,沒有那些奇異的想象,但是他特別喜歡反復譬喻,對一件事情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比喻。
另外,他重視修辭,作品里辭藻繁富,句式也整齊而多變,這都是經過精心的推敲,他特別喜歡有排比句,和對偶句,其中還帶有一點押韻的句子,讀起來滔滔汩汩,流利婉轉,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勸學》中的這段話: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i>
前三句,不僅排比,在意思上還層層遞進,下面兩句(故不積…..)兩兩同出,帶有對偶性。后面又是兩兩同出,對偶。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i>
再下面,句子都是兩兩對偶,而且句句壓韻,并且整個一段文字,都是由比喻構成的,用比喻來講道理。
所以讀起來,不僅淺顯生動,而且韻致悠然。另外,荀子還特別喜歡在文章當中引經據典,特別是《詩經》,《尚書》這些儒家經典,這樣不僅有助于論證,而且增強了作品的文采,使得學者氣氛濃厚。這是荀子散文的特點。
總之,他的散文比起戰國前期和中期的,那些論說文有了長足的進展。這標志著我國古代論說文走向了成熟。
04 關于《成相》和《賦》的純文學作品
荀子的書里面,還有兩篇特殊的作品,這就是《成相》和《賦》。這兩篇作品都是壓韻文,他們更接近我們所說的文學作品,它不是論說文。
每一段都是壓韻的話,讀起來像詩,像歌謠。
“請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墮賢良。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倀倀!
請布基,慎圣人,愚而自專事不治。主忌茍勝,群臣莫諫必逢災?!?/i>
這讀起來,像是歌謠,像是順口溜。那么,篇名是《成相》這是什么含義?
人們有不同的解釋,先秦時期,《禮記》這本書上面有,這樣的記載,說,鄰居家假如有喪事,那么,杵米的時候就不相,相就是拿那個杵搗米,一邊搗米一邊要唱,不是說搗米的時候,杵發出的聲音,而是人發出的聲音。
一邊搗米一邊要唱,不光是能協調動作,而且能減輕疲勞,相,就是搗米時候唱的歌。那么,鄰居家有喪事,自己家也得吃飯,也得搗米,請成相,意思就是說,請讓我唱這首歌,請讓我奏這個曲子。
有人說,這就像主持人全場,上去就說請允許我代表xxx,就是一段話的開頭語。也像是一支山歌,或者快板書,“打快板,我來說一說…”
這是他學習當時民間的說唱形式,寫的這么一篇作品。后來的一個人清朝人,叫盧文濤的,說這篇作品就是后世彈詞之祖。南方的有一個藝術形式,叫彈詞,相當于北方的單弦,大鼓書之類的東西,盧文濤認為就是這種東西的起源。
總之,成相就是一種說唱的藝術。
荀子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現實當中對政治的看法,講政治上的治亂興衰,講人主要用賢,用了賢臣國家才能興旺。
荀子還有一篇作品,叫《賦》。
《賦》篇據《漢書·藝文志》所載共有十篇作品,現在僅存《禮》、《知》、《云》、《蠶》、《箴》五篇,后面還附《佹詩》兩篇、《小歌》一篇。這幾篇賦用隱語的方式,假托君臣問答,鋪陳描寫了不同的事物,文句以四言為主,間節雜散體。
為什么統稱為“賦”,后來漢朝人對賦有一個解釋,說是不歌而訟謂之賦,賦這種作品和詩的不同,就在于它不是配樂歌唱的,是朗誦的,由于朗誦,他就不同于放在桌上閱讀的作品,它一定要壓韻,句子一定要整齊,朗朗上口。
而且里面描寫的事物,要很形象,很生動,有一定的趣味性,這就是叫賦。
它在當時可能就是供人朗誦的,它不是論說文,它是描寫,用什么方式來描寫呢,用隱語的方式來描寫。所謂,隱語,就是猜謎語,而且是假設君臣之間的問答,一問一答,臣先破謎語,讓君猜,國君猜到了,他不說,不直接說出來,他也描寫說這件事情是什么樣子?
最后說我猜到了。雙方通過問答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這種東西,顯然當時是作為娛樂用的。那就用《箴》這篇賦舉個例子: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處于室堂。
無知無巧,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而行。
日夜合離,以成文章。以能合從,又善連衡。
下覆百姓,上飾帝王。功業甚博,不見賢良。
時用則存,不用則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i>
在這里有種東西,產生于山崗,放置在內屋廳堂。沒有智慧沒有技巧,卻善于縫制衣裳。既不偷盜也不行竊,卻先打洞然后前往。日夜使分離的相合,從而制成花紋式樣。既能夠聯合豎向,又善于連結橫向。下能夠遮蓋百姓,上能夠裝飾帝王。功勞業績非常巨大,卻不炫耀自己賢良。有時用它,就在身旁;不用它時,它就躲藏。我很愚昧,不知其詳,大膽把它請教大王。
全是四字句,是大臣向國君描述這個問題。
王曰:此夫始生鉅,其成功小者邪?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頭铦達而尾趙繚者邪?一往一來,結尾以為事。無羽無翼,反復甚極。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為父,管以為母。既以縫表,又以連里:夫是之謂箴理。——箴
大王說:這東西是開始產生時很大而它制成后很小的嗎?是尾巴很長而末端很尖削的嗎?是頭部銳利而暢通無阻、尾巴搖曳而纏繞的嗎?它一往一來地活動,把尾打結才開始。沒有羽毛也沒有翅,反復來回動作迅速。尾巴一長工作就開始,尾巴打結工作才停止。把大型簪針當父親,而母親就是那盛針的管子。既用它來縫合外表,又用它來連結夾里。這是關于針的道理?!?/p>
這很有意思,就是為了描寫針,而使用了鋪陳,隱語,雙關的手法,這說明荀子的描寫能力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