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學習不能僅僅用努力來形容,因為我的確是在拼命。
我有嚴格的時間劃分表:每天六點起床,七點學習,一直到晚上十二點,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的時間,我都在學習,或者說不是在學習,就是在去學習的路上,沒有周末,也沒有休息,我把自己折磨得不人不鬼。我感覺自己的生活很像去年流行的一句口號: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當然,我并沒有被自己感動,我如此這般努力,是有自己的私心的:我想通過拼命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即使大家都說這是一個拼爹的年代,即使大家都說這是一個學習無用的年代,我還是要拼命一試。其實我也知道,如果連學習都改命不了我的命運,那其他的就更加不用想了。我很清楚,以我的情況,想要活得更好,唯有學習。
我出生在中部一個貧困縣的貧困山區,雖然現在改革開放的風都吹到了夏天,但我們那個村庒似乎連春風都還沒刮到,因為到目前為止,就算通了電吧,為什么我這么說,因為那個電只能勉強照明,比蠟燭光要強那么一點,有時候連電視都帶不起來,公路只是一條四米寬的馬路,不少地方還不到四米,以我現在所在的城市,要想回趟家,必須得先乘坐火車,再汽車,然后摩托車,最后步行。所以每次回家,都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
讓人揪心的是,近二十年來,隨著很多打工族的南下,我們村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小女孩都留在了外面的花花世界,男孩子也是出去了就不想回家,留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有的小孩一年到頭見不著父母一面,他們被稱之為留守兒童,就像這兩天網上的一張圖片那樣,小女孩追著母親跑的是,在我們那是相當平常的事。
更加可怕的情況是,小女孩出去以后就不再回家,導致很多男生都成了單身一族,三十多歲了都還沒成家的比比皆是。
然而又能怎么樣呢?這就是現實。
我曾親眼看到鄰居家帶回來一個小媳婦,沒過幾個月就自己跑了,男的付出了幾十年的積蓄。我也曾親身經歷爺爺突發性疾病,因為來不及送醫而永遠離開了我們,要知道,爺爺走的那年,才剛好六十歲。
我很現實,我這么拼命,不是為了要和誰座在一起,喝那杯價格不菲的咖啡,也不是為了娶上一個白富美,更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我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現狀,不再天天為了吃飯而發愁,不再為了看病而發愁。
我希望我在工廠打工的時候,不是一輩子做個最低層的打工者,然后到四十五歲以后就又回我的那個小山村,哪怕是一個小領班也好;我希望和人聊天的時候,也能有自己的底氣,不要老在人面前低三下四,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當然,我還希望有一天能接我那一輩子沒走出過那座大山的父母出來轉轉,讓他們在有生之年也過過城里人的生活,感受感受城市的現代化氣息。
所以我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周一到周五,我大部分時間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圖書館,另一個就是自習室。至于宿舍,那只有晚上十二點到早上六點才是我的地方。周末,我會去打臨工,為了積累經驗,我發傳單,端盤子,做家教,甚至去過工地干體力活,只要我能找到的不違法的活,我都接,因為我想在畢業之前積累得多一點,我想自己畢業時的起步高點。
我承認,這是一個分層的社會,這也是一個適者生存的社會,這更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我拼不了出身,也拼不了背景,但我能拼自己,我是農村孩子出身,我能吃得起苦,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我肯定能拼出一個未來。
至少,我能比現在的情況好點,我能比我家鄉的部分人強點,這就很好了。
至少,我拼自己,拼得有激情,拼得有動力,也拼得有血性,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