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都會整理以前的東西。
信件、紀念品、明信片……很多很多,我都有留存。
都說,懷舊的人像個拾荒者。
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念舊的人。
因為知道每個個體對彼此而言都是過客,留下來的也只是瑣碎的光陰。距離的力量比什么都能讓人覺得疏遠,再見是沒有參與的過去,和范圍不同的圈子。
事實有多殘忍,我一直都知道。
?
然而我卻像一個拾荒者。
把每個過客留給我的東西都一一珍藏,她的耐心,她的勇敢,他的真誠……總有一個下午,在周圍淺淺的呼吸聲里,我把信封一封封拆開來看。稚嫩的文字,小心翼翼的感情,彷徨中的鼓勵,那些難過抑或開心的時刻,真真切切地刻畫在紙張上,等著打開來,淚流滿面。
感情有多磨人,我也懂得。
后來才知道,這種癥狀叫:囤積癥
心理學家說,這其實是一種心理學疾病,俗稱“囤積癥”(因為和松鼠不停地儲存起遠遠大于自己所需要的冬日松果相似,所以也叫松鼠癥)
我也不知道怎么會有這樣的習慣,把火車票,各種景點的票都存在小盒子里。漸漸的,越積越多,需要為它們創造更大的空間。搬家的時候,都不舍得扔,可是如果保留,麻煩很多。
手機和電腦存儲里,有很多別人安利的app,很多收藏的百科知識,值得一看的100本書,你必須要聽的100首經典歌曲……還關注了很多公眾號,英語的,日語的,跆拳道的……總想著:
放在手機里等有空再看
好像很高級,說不定以后可以用上
每天看一點,一定有收獲
甚至懶得打理
結果是,
儲存日漸變小,影響設備的正常工作。
我日漸疲累,在心理作用下疲于奔命。
兩難的情況下,停下來沉思。
我們留下來的東西,到底有什么價值?
它或許承載著你的經歷,或許是有所謂的利用價值,或許你懶得扔掉。
也許你會說,那都是我的回憶啊,
可是看重回憶的人,其實都缺乏安全感。在孤獨的時刻里安慰自己,我還有可以回望的東西。
?
《囤積是種病》這本書中講到,“每個囤積者都有兩個痛苦的自我,一個在黑暗中醒著,一個在光明中睡著。當你囤積東西的欲望變大時,屬于你的世界就變小了”。
被回憶包圍,被價值綁架,你的世界,真的只剩周旋。
我們總提倡“斷舍離―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舍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可能活的簡單一點,煩惱才不會那么多。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積累的東西,要在某一個時間點懂得清理。如果太過在意,那么就太過孤獨了,像一只小野獸寒夜里獨自舔舐傷口。
我們都是孤獨的人,可是要做一個快樂的獨行者,攜著往昔,汲取動力,偶爾回頭看看過去,但要決絕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