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朋友圈也被《哪吒》刷屏了嗎?
《哪吒之魔童降世》自點映以來就備受關注,觀眾紛紛贊其為“國漫之光“、“第一國漫”。
前兩天抽空去看了電影,鄰座小朋友問她媽媽:“媽媽,小哪吒很可愛啊,為什么大家都不喜歡他?”
對呀!哪吒不是神話中的大英雄嗎?為什么是魔童?
在我看來,哪吒不僅僅是魔童,還是個典型的“熊孩子”,這部電影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本 “熊孩子治理教科書”??!
哪吒:一個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這部電影里,哪吒的形象與以往有很大的變化:頭頂鍋蓋劉海、化著煙熏妝、走路兩手插褲兜、滿臉寫了一個大大的喪,痞氣十足,整天一副吊兒郎當游手好閑的樣子。
也難怪,本該成為靈珠英雄助周伐紂,陰差陽錯之下背負魔珠成了混世大魔王:
哪吒一出生就四處噴火,焚毀建筑物,嚇壞了陳塘關的百姓。
面對陳塘關百姓的責難,李靖保護了哪吒,將哪吒關進了李府。關在李府的哪吒卻逐漸變成了一個熊孩子,調皮搗蛋、頑劣不堪。
父母不在,哪吒經常逃出李府,一記尖利呼喊“哪吒來了”的信號,把陳塘關的百姓整的雞飛狗跳,鎮子一片混亂。
哪吒跟我們現實中看到的那些熊孩子幾乎一模一樣:裝酷、破壞力極強、說話很沖、什么都不在乎的樣子。
這樣的熊孩子,會變好嗎?
李靖:我與哪吒同生死,共進退
我認為,魔童哪吒從“熊孩子”變成小英雄的過程中,他絕大多數動力都來自于他的家庭——李靖夫婦,更多的是來自李靖。
說實話,李靖這次角色的變化讓我蠻驚艷的。
這一次,他和之前所有《哪吒》系列故事中的的“李靖”都不一樣,不再是看著哪吒拔劍自刎冷冰冰的男人,化身完美父親的典范,他是陳塘關人人敬重的總兵,他更是愛孩子理解孩子的好父親。
電影中申公豹有句臺詞: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無法搬動它。
哪吒被壓在這座山下,用自己逆反的方式,反抗村民的偏見,為自己正名,想得到世人的認可。
雖然李靖和哪吒的言語交流不多,但是他理解哪吒、信任哪吒、并從未放棄過哪吒:
“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p>
“兒子,你今后的路還很長,別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永遠不要放棄?!?/p>
“我與哪吒同生死,共進退。”
父親,總是一個說的少,做得多的人。李靖也一樣,總是以身作則,從行動上支持自己的孩子。
哪吒打敗海夜叉救了小妹妹,卻被眾人冤枉成妖怪,李靖默默抓到妖怪,打算在生日會還哪吒清白。
哪吒三歲生辰宴,沒人愿意參加,李靖為了兒子的心愿,就算挨家挨戶磕頭,也要將陳塘關百姓聚齊。
哪吒三歲要經歷天劫,李靖愿意用換命符代子受罰、以命抵命。
“哪吒是你什么人???”
“他是我兒。”
一句話,淚目。
不管哪吒是靈珠還是魔童,李靖都愛他接納他,都希望哪吒一心向善被世人認可,哪吒最終沖破了破身世桎梏,最終涅槃重生,才有了無畏無懼、沖破天際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所以,只要父母足夠信任并理解孩子,熊孩子也是可以被感化的。
你是愛孩子本人,還是孩子的表現?
回到生活,常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這些話:
我看你這輩子笨死算了!
就知道哭哭哭,哭有什么用!
你看XXX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成績這么差,看來讀書是沒希望了!
我怎么會有你這樣的孩子!
發現沒有,父母們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只接受孩子好的方面,拒絕接受孩子不好的地方。
問各位家長一個問題:你是愛孩子本人,還是愛孩子的表現呢?
如果你愛的是孩子這個人的話,那么你是否可以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正面的、負面的?
就像李靖夫婦接納哪吒那樣,當孩子不被認可、傷心難過時,父母能夠接納這些情緒,并及時給與孩子幫助;在孩子犯錯時,不落井下石,引導孩子面對錯誤并且解決問題。
愛孩子,就要接納孩子。
所謂接納孩子,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行為。接納孩子面對事情的情緒和感受,然后再對他的行為進行建議。
當我們能夠接納孩子身上的缺點的時候,你會豁然開朗,自身也不那么焦慮了,也能看到孩子身上越來越多的閃光點。
接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管教?
嘴上說說很容易,但是真正做到“接納孩子”這4個字,實則很難!在接納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幾下幾點:
1
接納孩子,先接納自己
很多家長說起自家孩子的缺點,滔滔不絕:膽小自卑、調皮任性、粗心大意、自私冷漠、沒有上進心等等。
那么,孩子們真的像父母所說的那樣,有那么多毛病嗎?
家長們捫心自問一下,是不是偷偷在心里設置了好孩子的標準,孩子一旦沒有達標,那么就覺得孩子出現了問題。
家長的潛意識里,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究其原因,就是家長對自己的現狀不滿,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才會把這種焦慮轉嫁給孩子。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多多提升自己,接納自己的現狀,不與他人作比較,讓自己成為積極向上的人,并且用積極的心態去影響孩子,從而接納孩子。
2
接納孩子,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現實中,像哪吒這樣的孩子多了去了,他們熊起來時內心OS可能是這樣的:你們都說我壞,那我就壞給你們看!
這個時候如果你還對孩子說:“你這個壞蛋,天天就知道給我惹是生非!”那么無疑是壓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來自父母的希望也碎了。
俞敏洪老師曾經說過:父母心平氣和時孩子成長最大的養分。
如果家長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理性地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那么孩子一定可以養成心平氣和的情緒,這樣氛圍當中生長起來的孩子就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困難、挫折、失敗等等。
3
接納孩子,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
有些家長可能會曲解“接納孩子”的概念,接納孩子不是縱容孩子。
接納孩子,是讓父母接納孩子好的行為,也能理解包容孩子不好的行為,并對他們不好的行為進行正確地引導,引導其朝著正向積極的方面發展。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快樂,悲傷,憤怒,驚訝,恐懼,厭惡等等,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并且從自己的情緒中走出來。
最后想說,沒有一個“熊孩子”是天生的,也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想被世界拋棄,學著接納孩子。請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期待被認可,應該他們都想做自己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