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睡前定下滿滿的目標
立志第二天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結果一覺睡到中午
刷劇,玩手機
一天的時間就這樣渾渾噩噩的度過
在懊惱的心情中重復定下新一輪的目標
繼續拖延,悔恨,日復一日
這種狀態想必很多人都有過
曾經的我也是這樣,希望改變,于是開始不斷的探索與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摸索適合自己的路徑。
最近因為畢業季復雜又冗長的手續各種忙碌,生活狀態卻逐漸趨于規律和健康,良好的習慣真的功不可沒。
曾經學習過的比較受益的時間管理方法
1.番茄工作法
著名的“番茄工作法”想必大家都聽過,選擇一個待完成任務,設置25分鐘的番茄時間,專注工作,完成后休息5分鐘,再進入下一個循環。
好處:通過微觀的時間管理,更容易堅持下去,集中注意力,提高時間敏感度,改善拖延。
劣勢:對于慢熱型人來說,25分鐘甚至都不夠進入狀態,導致時間碎片化。
2.34枚金幣時間管理法
這是《奇葩說》人氣選手艾力提出的時間管理辦法。如果一個人從7點起床,到晚上12點睡覺,中間有17個小時的時間以每半個小時為一枚金幣,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劃分為34枚金幣。
可以通過表格,詳細記錄這一天都做了什么,是否高效率工作。高效工作時間用黃色標記,強迫工作時間用橙色表示,通勤洗漱休息等時間用綠色標記,有效個人提升時間用藍色標記,玩手機等無效時間用紅色標記。
曾經堅持記了半年,真的發現自己表格上一片慘淡,每天有效學習時間甚至不到2個小時,最認真的時候也很難達到8個小時,才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
好處: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時間花去哪里,學會管理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劣勢:如果自己不改變,那么統計出的時間結果毫無價值。
下面是自己總結的一些好習慣
1.可測量目標
一般人的目標可能是這樣的:
1.好好運動
2.好好學習
這樣的目標期望是好的,但是會開始去行動嗎?又從哪里開始呢?
這就涉及到目標的可測量性,簡單來說,就是,我能不能清晰的看出來一天結束后是否完成目標。
上面的目標其實可以這樣改:
1.跑步5公里
2.背誦英語Unit5單詞,刷100道數學題
是不是簡單明了了很多,而且更容易知道自己離完成目標的差距。
2.目標拆分
顧名思義,就是將目標拆分出來。
比如我下個月需要考過一門考試,這是總體的目標。
現在離考試還有30天,總共15個單元,一單元100道題,那么就需要每天做50道題。假如一道題需要1分鐘左右的時間,那么每天就需要有一個小時的時間花費在復習上面,這樣的目標清晰明了,而且非常容易堅持。
完成了之后就可以毫無負罪感的做其他事情,因為知道自己的復習計劃在穩步推進,就不會產生持續性焦慮。
3.拒絕無效時間
想想自己空余時間,有多少是在無意識的發呆、刷手機中度過?
你要做的很簡單,就是有意識的去思考,你現在做的事情是不是你真正想做的?
哪怕是專門抽出時間看電視,聽音樂,也要意識到,是自己主動選擇2個小時的放松時間,這個時間是在計劃內,而不是在還有很多工作未做完的時候,不知不覺中看了兩個小時的綜藝。
4.養成微習慣
如果今天定的目標是讀一本書+運動一個小時,那么哪怕再忙再累,或者躺床上不想動,也要說服自己,先把書打開看一頁,或者先做一個俯臥撐。
萬事開頭難,有時候,你會驚喜的發現,不知不覺中,你已經看了半個小時的書,甚至已經連續完成了一個小時的運動。
最后,不要糾結做還是不做,從現在開始,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