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寒晨夕
劉學州,一個15歲(又說是17歲)的少年,父母未婚先孕,三個月時被親生父母賣給別人,父親用換來的錢做母親的婚嫁彩禮,兩人成婚后卻因為小三的介入由離婚各自組建家庭。
劉學州就是在這樣的原生家庭背景下,三個月來開自己的親生父母,這個不被期待的嬰兒,在養父母家長到四歲的時候,卻因為一場意外,養父母雙雙殞命于煙花爆竹的爆炸聲中。
從此,那個破敗不堪的家,成了劉學州回不去的家。
四歲后,他跟隨養母的母親,也就是自己的養姥姥一起生活,收到自己的養舅舅和舅媽的照顧,才得以勉強活在這個世上。
然而,命運并未因為他的遭遇而對他有任何的憐憫。
從小學開始,他一路遭遇校園霸凌和學校男老師的猥褻,曾經幾度想到死,成長的各種痛苦他都無從傾訴,因為從小缺失的父愛母愛,讓他成為這個世界上隨處漂泊而沒有根基的人。
2021年,是一個尋親之年,這一年,孫海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兒子孫卓,父子相認的視頻傳遍整個網絡。
孫海洋千里奔襲,十幾年如一日地尋找孫卓的強烈的父愛偉大的父愛,鼓舞著每一個還在堅守在尋找失散孩子的每一個父母,也在鼓舞著每一個不明所以或者強烈期盼回家的失散或者被拐兒童或少年。
這是父母尋找孩子成功的感人案例。
也曾經有一個小女孩,很小的時候被別人拐賣,在養父母家生長的十多年,她靠著模糊的記憶,始終不渝地在人海中尋找著自己的親身父母。
終于在陌生的網絡上找到了自己的母親的QQ,在他們互相了解之后,便又開始了一段母子雙向奔赴的認親之旅。
如此種種,都在無形中鼓舞著劉學州。
在他從小被嘲諷、霸凌、欺辱、猥褻的黑暗成長過程中,他經歷了多少的至暗時刻,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難以了解也難以感同身受的。
當他遭遇到這一切之后,當他在隱隱中得知自己是“野孩子”的時候,當他從姥姥的口中確認了這樣一個事實的時候,當他看著被人的爸爸媽媽熱切地將自己的孩子攬入懷中久久不愿松開的時候,他的內心更加堅定了要尋找至親的信念。
憑借著殘存的記憶,從小時候的疫苗接種本上了解到自己的真實姓名叫丁晶,他便順利地知道了自己親生父親的名字。
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并在網上發布尋親視頻,最后終于在天眼查上面找到了鏈接著三家公司的父親。
戰戰兢兢取得聯系后的劉學州,內心是非常激動而愉悅的,他感到自己終于可以有一個家了。
然而,彼時的父親和母親,卻已經有了各自的家庭,誰也不愿意他來介入并打擾自己的生活。對他們而言,他的出現,是那么多余,驚喜沒見多少,驚嚇倒是不少。
在母親家住了兩天之后,拉著行李離開的劉學州,站在人潮涌動的大街上,無處可去,大千世界,竟然沒有一個地方是屬于自己的。
這個時候,我忽然想起了很多很多年前曾經有一部電視劇的片尾曲有這樣一句歌詞:“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媽媽呀,爸爸呀,能不能告訴我,這到底是為什么?”
我想,任何一個成年人面對這樣的境遇,都是很難自處的,更何況是一個15歲從小缺乏父愛母愛的少年。
在那個無助的時刻,他撥通了母親的電話,說想要一個“家”。然而,這一個“家”字,卻讓他和自己的親身母親從此決裂。母親敏感地認為,他是要求自己給他買房,迫于經濟壓力,母親一口回絕,同時把他想要一個“家”的行為定性為蓄謀已久的功利性為,并且說他是白眼狼。
他因此被全網網爆,成為了被黑子攻擊的對象。在現實世界從未得到的東西,以為在虛擬世界可以得到一絲安慰,誰曾想,當他把自己的遭遇通過網絡傳遞出來的時候,卻遭遇到了此生從未經歷過的網絡暴力。
一顆千瘡百孔的心,任何一次攻擊都可能成為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2年1月24日凌晨0:02分,劉學州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近萬字的長篇遺文,以“生來即輕,還時亦凈”的主題,總結了自己從小到大短短十五年的人生。
凌晨兩點多的時候,在三亞的海邊,劉學州被好心人發現吞噬大量抗抑郁藥而不省人事并緊急送醫。
凌晨四點多,劉學州被宣布死亡,永遠地離開了這個帶給他無盡痛苦的世界。
在這短短的十五年中,他歷經坎坷,三個月被遺棄,四歲養父母雙亡,二年級開始寄宿住校,經歷校園霸凌,男老師猥褻,短暫認親之后又被自己的親身父母二度遺棄。
在這個復雜而冷酷的世界,如果連自己的親身父母都不能對自己施以援手,我們還能指望誰救自己于水果之中?
即便是遭遇網絡暴力,如果自己的父母能夠對自己稍加關懷和安慰,也不至于讓劉學成為網爆的犧牲品。
在這些網絡暴力的背后,我們不得不質疑,劉學州被網絡暴力侵害和自己的親身父母推波助瀾不無關系。
他們在他最無助的時刻,不僅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維護他的利益,而且還變本加厲地指責一個從來不被父母關愛的孩子,指責他不懂得愛惜自己的父母。
可曾想,有誰真正愛惜過劉學州?如果說這個世界冷漠到只剩下親情,那么對于父母而言,不應該成為孩子最后一道可以藏身的避風港嗎?
然而,劉學州很不幸,他的出生就不被期待,二次相遇同樣不被歡迎,在尋找父愛母愛這條路上,他注定是孤獨的,但正因為極度缺失,所以他的童年極度黑暗,促使了他極其想要得到父愛母愛。
可是,這些在人人看來再正常不過的愛的雙向奔赴,最終不過是劉學州的一廂情愿罷了。
我今天看到他離開的消息異常震動,而看了他長長的遺書,更是幾度落淚。
在臨終的時候,他還不忘把銀行卡上一半的錢留給扶養自己長大的姥姥,另外一半捐給福利院,讓愛心繼續傳遞下去。
劉學州自殺的事件在網上鋪天蓋地傳播開的時候,他的親生父母可曾有一絲絲后悔和自責?他們曾經對他犯下的遺棄罪是否還有人幫他申訴?
馬天宇怒斥:評論區到底隱藏著多少殺人犯?你們15、16歲的時候都是人間清醒嗎?!
今天看到一句話:我以為全天下的爸爸媽媽都會很愛很愛自己的孩子。
這句話,是否是劉學州最初想要認親的最原始動機呢?
他不過是想要一份來自爸爸媽媽的愛而已,只想要一個能讓自己隨時可以回來歇息的家而已,可以隨時讓自己面對同樣期盼自己回家的人說一句:爸爸媽媽,我好想你們!
可是這一切,對于劉學州而言,卻是那么難,那么難。
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是孩子一生的起點,是把他帶到這個世界的人,是離孩子最親的人,沒有了父母關愛的孩子,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始終是漂泊的,是游蕩的,是不被這個世界承認的孤獨的人。
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能夠承擔起自己該有的責任,不要把是生命當兒戲,不要隨意遺棄或者丟棄孩子,更不能伙同人販子并成為他們的幫兇,將自己的孩子輸送進黑惡的利益鏈條中去。
這樣做的父母,天理難容。
孩子是無辜的,我們不能沒理由地責怪他們什么。
養不教,父之過。父母之于孩子,有扶養教育之責。孩子不是父母欲望的犧牲品,更不是利益鏈一段的商品,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有血有肉有思想,他們理應得到父母的呵護、陪伴、教育和幫扶。
網絡暴力更不是法外之地,網爆所造成的危害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當事人的正常生活,網絡暴力立法已刻不容緩,希望國家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讓那些借由網絡殺人的人無處遁形,讓那些殺人于無形的變態之人得到應有的懲罰。
人生不易,每個人活著都不容易,我們應該給身邊的人更多的善意,而不是處處緊逼,將別人逼上絕路絕不會讓自己好過,反而會更加讓自己原形畢露。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溫暖的人間?!?/p>
希望這個世界如歌詞中寫的那樣,能在愛中變得越來越好。
學州,你已經很棒了!
始終被黑暗裹挾,卻總是抱有對生活的善意和希望,你是人間的煙火,是上天派來的天使,愿你在另一個世界不再經受傷害,愿天堂,你能夠遇到珍愛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會給你美好的童年,陪你長大,經歷風雨,不離不棄。
學州,一路走好!
學州,這個世界因為你的到來,變得更加真實。
學州,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