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父親在我小時候講給我的故事。
㈠
從前,有一地主人家,強取豪奪,獨霸一方。遠近鄉里的貧苦人家都被他擄來下苦力。稍有怠慢,就是一頓鞭笞責罵,拒絕服務的,更是被燒毀房屋,關入大牢,飽受饑寒之苦。
其中,有一位母親,每天都要帶著小兒來地主家做工,給他割草喂豬,打掃畜舍。起早貪黑,年復一年。
她原有一個大兒子,早在戰亂中殞命。而她的丈夫,就因為沒有履行地主的契約,被管事活活打死。
她的小兒約有六七歲的模樣,身材瘦小,卻懂事的很。經常幫著母親干活,大人能做的,他一樣沒問題。每當母親病了,他就代替母親去地主家出工,并將所得的銅板換了中藥,回家熬給母親喝。很多個晚上,他就這樣一邊照料著母親,還一邊點著油燈讀書識字。
小兒的孝心和勤奮很快傳開了,附近的鄉民都無比同情這個弱小的孩子,有的會在私底下給他們娘倆送去些衣服和大米。
惡霸地主知道了,卻不以為然,繼續地剝削著這個弱不禁風的小家庭。
㈡
有一回,母親病倒了,好一段日子臥床不起。
照舊,小兒每天代替母親去地主家干活。稚嫩的肩膀背著小背簍,常常出沒在鄉頭的山坡上,晃動在如血的殘陽下。
這天,小兒來到昨日割草的地方,這里的草長得格外茂盛,鮮鮮嫩嫩的,一會兒就能割好幾捆。他都不用再去其他地方了。
然而,小兒沒有注意到的是,就在昨天割過草的地方,又長出了一樣高的草,而且更鮮更嫩,在風里舞蹈著,好似在迎接小兒的到來。
一會兒工夫,就割了滿滿的一背簍。在夕陽的護送下,人們看見小兒又高高興興地回來了。
第二天,還是那個地方,草還是長得一樣高,小兒又割了滿滿的一背簍。
第三天,草又是長得一樣高,又是滿滿的一背簍。
三天過后,小兒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母親。
母親建議他把那里的草都拔回來,再帶些泥土,種在自家的房前。這樣,就不用跑那么遠的山路,也可以多些時間陪著母親和看書了。
翌日,小兒來到了老地方,那些草依舊歡欣著,長得一樣高。可是,任憑小兒如何使勁,那些草都紋絲不動,恁是拔不起來。他連鐮刀都用上了,依舊于事無補。那草就像定海神針一樣,死死的長在土地里。
最后,大失所望的小兒都要放棄了,準備乖乖地割滿一背草就回去。這時,一道光射了過來,正好照在小兒坐著的前方,刺眼無比。
那是一籠比青草更青的青草。
小兒直奔過去,蹲下身來,忙不迭地刨開草叢周圍的泥土,用手輕輕一扯,那草連根帶土被拔了起來。小兒正納悶著,只見那拔開的草底下,露出一個拳頭一般大小的石坑,里面放著一個精致的木盒子。
訝異之余,小兒拾起了那個盒子,揩去手上的泥土,忍不住打開來看。
那是一顆他從來沒見過也沒聽過的夜明珠,如他的拇指般大小,白得像珍珠一樣。
那晚的鄉村,白月光灑下來,格外神秘。然而,這一切,只有小兒知道。
㈢
母親讓小兒把夜明珠藏好,以免被別人知曉。
小兒于是想了個辦法,在房子側面的空地上刨了個坑,將放有夜明珠的盒子埋了進去,并在上面種了一籠豬草。
誰知第二天一早,小兒就發現了神奇的現象。昨晚埋夜明珠的空地上,密密地長滿了青草,有他在坡上割的那么高,那么青,還那么多,郁郁蔥蔥的,很喜人。
小兒喜出望外。母親,也仿佛看到了一絲希望。
從此以后,小兒的工作變得簡單了,不再東奔西跑去找豬草割,除了給地主家喂豬打掃干點雜活外,節省出更多的時間來照料母親和讀書識字。
就這樣一晃日子過去了兩三年。
㈣
有一年,鄉里鬧災荒,地主家的收成大減。為了讓自己的日子過得照常滋潤,地主便下令縮減了所有苦力的開支。這讓本來就舉步維艱的鄉民更是雪上加霜,潦倒不堪。
有的人為了多換兩個銅板,給地主當牛做馬,任由差使,也因此病的死的人,不在少數。
小兒母親經常是只能熬兩碗粥吃,伴著一些野菜。那從來沒有滿半的米缸里見底好久了。
僅有的銅板母親要拿去借了書,供小兒讀。
有一段日子,家里實在揭不開鍋了,沒有體力做活,也換不來大米和銅板,這樣下去,小兒和母親只有死路一條。
母親去求地主大人,求他施舍一點糧食。地主非但不應,反而要求母親以勞動交換。
晚上,小兒靠在母親懷里,心有千結。最后,小兒終于鼓足勇氣對母親說,娘,要不,我們把夜明珠賣了吧,也好換些糧食。你太瘦了,娘!
母親卻反對堅決,不行,這是我們家唯一的寶貝,賣了,可就連生的希望都沒有了。我還能挺過去,你也行的,兒。
可是,娘,我們也沒有其他的選擇了啊!小兒無奈道。
母親說,就算我死,這顆夜明珠也不能落入任何人的手里。你一定要保好密,知道嗎?
小兒點頭,遵從母親的囑托。
趁母親睡著,小兒將夜明珠取出來,偷偷地放在了裝有銅板的盒子里。他希望母親看見,他們已經沒有多少時日可以維持了。
㈤
在一陣急切的催叫聲中,小兒被母親喊了起來。
他和母親都驚呆了!在他放夜明珠的盒子里,那僅有的幾個銅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一摞銅錢,堆滿了整整一張破舊的桌子。還有很多散落到了地上。
小兒和母親小心翼翼地把那些銅錢一個一個撿起來,米缸填滿了,又放柜子里,袋子里,甚至床頭,鞋子里。他們娘倆哪里見過這么多錢,心里難免有些犯愁,無所適從。
那晚,小兒和母親守著端詳不出任何奇特之處的夜明珠,一夜未眠。
后來,母親覺得,這些錢一定是老天爺慈悲憐憫,才讓她們久旱逢甘霖,得此驚喜的。
而更多的鄉民,還都茍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她們不能袖手旁觀,應當借老天爺的善心,去資助救濟那些百姓。
小兒當然一萬個樂意。他從來都尊重母親的決定。
鄉民們的日子一點點改善了,生活也不再那么捉襟見肘了,這全賴于那顆神奇的夜明珠,還有小兒母親的善良。但是,沒有一個人知道小兒家為什么突然有了那么多錢,又為什么突然能夠幫助到那么多人,沒有人知道。
家里銅板快用完了,小兒就放幾個到米缸里,并把夜明珠藏里,第二天銅錢就又滿了。米快吃完了,小兒又把夜明珠掩米缸里,第二天米又滿了。每一次夜里,小兒都偷偷地把米和銅錢給附近的鄉民送去,哪家最困難,哪家就送的最多。
慢慢的,很多人不再只是感恩,起了疑心。
慢慢的,很多人不再積極去地主家做工,等著小兒的救濟。
慢慢的,小兒家有寶庫的消息傳開了,遠近聞名。
終于有一天,風聲傳到了地主的耳朵里,招來了地主的盤問和搜刮。
㈥
有一回,地主帶著幾個管事踹開了小兒家的房門。他誓要逼問出小兒家寶物的藏處。
母親把小兒護在懷里,大義凜然,誓死不說。
最后地主暴跳如雷,揚言要拆了小兒家的破屋,讓他們無家可歸,并強行奪走了母親,如果小兒再不交出寶物,就要將他母親鞭打三天,吊于院樓前,以儆效尤。
地主清楚的,母親是小兒最軟的肋,同樣,小兒也會是母親最軟的肋。
小兒怕了,眼淚奪眶而出。他怕母親遭受皮鞭的抽打,他怕母親承受不住這般殘忍,他更怕自己再也不能孝敬母親的養育。他們原本那么幸福,而此刻,仿佛天都要塌下來了。
小兒不敢再想,下意識就給地主跪下了。乞求道,你答應把母親還我,我帶著寶物跟你走。
地主欣然答應。
小兒接過母親,將母親安頓好,從桌上拿出紙筆,迅速地寫了點什么,塞到母親手里。然后,他取出早已藏在衣角的夜明珠,放進嘴里,端起桌上的一碗水,咕嚕一下吞進了肚里。
來到母親面前,小兒莊重地落下了雙膝,對著母親說,娘,孩兒不孝,你多保重!說完,便給母親磕了三頭。起身,向門口走去。
很多鄉民聞訊趕了來,他們知道這次地主一定不會放過母子倆了,也許想來做點什么,也許他們也不知道。
剛走出門口,小兒就突感口干舌燥,渾身熾熱,一時按耐不住,又轉身回屋舀了一瓢水喝。放下瓢,心里難受,還是解不了渴,又繼續喝。
就這樣,半缸水很快喝得所剩無幾了。
可是,小兒根本停不下來,一看到水就兩眼放光,非喝不可,不喝就覺得難受,全身熾熱。家里的水喝光了,小兒又跑到鄉頭的井邊,一頭扎了下去。還沒等鄉民跟來,兩口井的水已經被小兒喝干了。
所有的人,包括地主,都怔住了,大驚失色,他們誰也沒見過這樣的場面,沒見過這樣的稀奇。
母親也追了出來,看到小兒這樣的舉動,嚇傻了。她不知道這是老天爺對她的懲罰,還是對她的保護。
小兒喝干了鄉里的水,這還不夠,他奔到鄉外那條大河,猛地一頭跳了進去。
這一下,他再也不能回來了。河里瞬間翻起了大浪,一時間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小兒像一尾魚游弋在水里,河水暴退。
但是他還惦記母親的命運,每露出一片淺灘,他就浮上來回頭望望,看一眼母親。一直到露出了二十四片河灘,他回了二十四遍頭來。直到再也望不見母親的身影。
岸上的人一直望著,唏噓著,有的人早已淚眼婆娑。
當烏云散開,太陽出來,人們遠遠望見,一條龍擺動著尾巴,潛入了水里。
后記——
這是一個關于孝道的故事。小時候,父親給我講了很多遍,每一回,我都聽得津津有味,深有感觸。
其實,關于父親的故事,或者說關于父親所講的故事,很多很多,一輩子也講不完,有的淡忘了,有的卻記憶深刻。從那些故事中,我們總能學到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學會如何去愛。
我想,父親的初衷,不過是為了給我們奠定一個心靈上善良而且知恩的基礎,希望我們活得干凈,活得坦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