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條用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則可以概括 ,教育家的思想多么形似啊!雖然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而且相隔幾千年的時間。
我也嘗試過分組學習、分類推進,的確能使大部分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對學習更有興趣。我將學生分為優、中、差三類,布置不同的作業。各類學生都可以完成任務,不至于讓有些學生覺得太難而放棄。
在課堂上提問時,不讓那些思維敏捷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而把這樣的機會讓給反應慢的學生。
學生說“我不會”時,我經常鼓勵他們“不會就胡說”。他們就笑了,胡說誰不會?但一般情況下他們的回答不會離譜。只要他們開口了,說明已經動腦了,不要怪他們說得不好。
學生不敢說,一是不自信,二是沒有思考。多給學習困難學生發言的機會,不要把他們邊緣化,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局外人。一節課將不同層次的問題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他們各得其所,都能嘗到獲得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