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紫君,我的原創
01
昨天下午去新華書店,在等紅燈準備穿過馬路就到對面書店的時候,不經意間發現一老者在和一個從書店出門的女子說著什么?女子聽后直接轉身離開了。
看到一臉痛苦的老人,內心油然而生一股憐憫之心。當穿過了馬路,聽到老者自言自語地說:缺少10元回家了,哪位行行好,幫幫忙什么的。
我立刻把手伸進包里,取出剛剛在“王興記”用100元買熟食后,人家找出的四張紙幣:二張20元和二張10元,老人伸手抽了張10元,連聲道謝。
當我信步走上階梯,進入書店的時候,迎面是書店的門衛告訴我說:“你還不如給殘疾人,這些人有手有腳的,給了他還會在這要。”我有點尷尬的看了看他,微笑著沒有說話。心想,有可能我是碰到騙子了?
買完書付過錢準備離開的時候,我有點擔心自己出門還會碰到這位要錢的老人,從而應驗書店門衛的話,畢竟人家長期在此站崗上班的啊,見證過此類事件。然而,當我走下階梯,特地仔細地向周圍看了一下,還好沒有發現老人的蹤影,我輕松的吐了口氣,相信自己做了件舉手之勞的好事,心情舒暢。
大約走了1000米,快到地鐵口返家,我忽然想起兒子的英語字帖竟然忘記買了,于是毫不猶豫趕緊返回。一眼看向書店,腦海里出現剛剛那個要錢的老人,想著會不會看我走了,又回來朝路人要錢了?
當我遠遠的,再次看向書店的門口,朝四周張望著,一直到我走進書店,也沒有看到這位要錢的老人。至此我應該相信,我是給別人救了急,而不是所謂的上當,心理徹底釋然。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愛心、仁義……這些至善至美的品質是人的天性,是用以支撐、溫暖這個世界的根源。仁義與善良本身是人的天性使然,是人類高于動物的高貴情感,確是當今社會成為最稀缺的品格。
02
忽然想起,山東省濱州市的環衛工人程建新的故事。那是今年春節前,70歲的程師傅領完自己三個月辛苦錢3360元,高興地走在回家路上,到家后發現自己不小心把工資給弄丟了,怎么都找不到,那個揪心和痛苦可想而知。
在馬路邊賣小籠包的趙女士知道后,就把這個事情發在網上,希望大家一起幫著程師傅把這筆辛苦錢給找出來,并且告訴大家,“老人的工資是放在一個信封里,信封上寫著:程建新,3360元。老人無兒無女,全指望著這錢過年了,希望有拾到的好心人能夠歸還給程師傅等等。”
帖子一發,立即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第二天,老人就收到了一封信,信封上寫著老人的名字和錢數,信封里面是3360塊錢,送錢的好心人沒有透露自己的姓名和聯系方式,等好心人走后,老人才發現筆跡有點異樣,他的信封上面的筆跡時是用圓珠筆寫的,這個信封上的字是用簽字筆寫的,于是老人跟他的同事說這好像不是他丟的那個信封……。
原來好心網友看到這個消息后,深感70歲的老人還在做清潔工養活自己,而且是三個月起早貪黑的辛苦工資,對老人深表同情。盡管自己工資也不是很高,但自己掙錢比老人容易,于是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就是希望老人不要為弄丟工資的事情難過傷心,故意這么做的,從而讓老人能好好過個年。
這影視劇中才會出現的場景,在山東濱州是真實上演了。我們不禁要為假裝撿到老人的工資,送還給老人的網友點贊,在此看到不僅是一個普通大眾的善舉,而是人性的閃光與高貴。
總去觀望模糊的遠方,不如首先做好手邊清楚的事情。
是啊,有錢的人把自己的房屋裝修的很漂亮;而有德的人,把自己的身心修養得很健康。真正的富有是這些有德人,有健康身心的人。
03
我高中時候的語文老師,曾經也是路遇過丟失錢包的農村老漢,當他向老師求助的時候,老師不但給他買了回家的車票,送他上車回家,還買了一堆零食給這位陌生的老漢一起帶回家……。這件事一直在江湖上流傳很久,在那個人人并不富裕的年代,我們都對這個名副其實的老師肅然起敬。
據說老師父母生了五個孩子,全部考上名牌大學。靡靡之中,是不是也是好父母教育出的好孩子,收獲的好回報。這個不得而知,但是人一生都有二份儲蓄:一份是有形的,錢、財、物;另一份就是,關愛、責任、愛心、謙卑。修身立業是古今做人的行為宗旨。
04
這個世界上有二種人:索取者和給予著。前者也許能吃得更好,但后者一定能睡得更香。
你可能會將手中的熱食分一些給路邊的流浪貓,你也可以將一枚硬幣放在沿街乞討的老人碗中,你甚至只需要給負重而行的人搭把手,讓路邊等車的人搭個順風車,這些都是愛與友善的表現,這小小的舉措會溫暖彼此。
我們慶幸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并沒有缺失,我們對他人的熱情和關心并沒有被抹殺,因為我們懂得譴責那潛伏在社會中的冷漠與無情,因為我們沒有忘記那些人性閃耀時刻。
你我舉手之間的善舉,平凡的微不足道,然而對某些年邁的老人有時候確至關重要。
愿在城市中行色匆匆的人們,能夠適時留下善意的種子,在某一刻靜待花開,看見繁星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