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許多因為微信系統的升級,微信公眾號刷量機器失效。許多靠刷量起來的微信公眾號原形畢露。
比較好奇,這些大號,怎么界定的。新媒體界我也算小接觸過一下了。
但還是沒有把這當做一個大的行當來看,總覺得是小打小鬧的東西。
當然你不這么認為,但大部分人在在這里謀生。
做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東西,你要是不做這個了,還能做什么呢?
但是總有這樣的事情讓你活下來。
所以越來越發現這世界上,不需要你有太多本事,會一點點技能,你也能活的下來。沒那么恐怖。
我們存在社會協作中,比單個個體太容易生存了。
當然這只是生存。
當我們有了一個目標,就會設定一些指標去實現,然后小指標也有了自己的方向。
目標也迷失了,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最后想要什么了。
比如你想推廣自己,做廣告,設置了點擊量注冊量的指標,那么就有刷單的人實際的給你帶來點擊量注冊量。
再接著,你想要雇傭一些人完成這個點擊的量轉換成錢,給員工設置了任務量,那么就有人給你做出這些數量出來。
目標就像逃出鐵籠的猛獸
一路狂奔,亂撞,
最后它自由了,也迷路了。
不論是那些職業造假的行業,還是普通行業里的虛假需求。
真的走不下去就假了,假的玩不下去了就真了。
普遍存在的虛假,刷量就是在賺取你們虛假的代價。
為什么要虛假,到底還是有些決定性作用的人,喜歡這個指標。
做公眾號的不是為了好看,投廣告的也不是為了撒錢,但上面領導就是愛看數據。
一個大目標,在一層又一層的結構中,在各自的小目標中,分散迷失。
看到這些虛假的東西,你當可,冷嘲一聲
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從來都不是,現實的無情,理想的迷失。
而是現實的迷失,理想的無情。
突然,又想說一段老羅的話:
「我年紀越大,就越覺得那些心理陰暗,一肚子心計,滿腦子陰謀論的人,是因為智力不夠。這和我小時候的認識是大致相反的。盡管存在個體差異,但是整體上,足夠聰明的,進化得更好的人群,通常會傾向于選擇公平、正義,更容易具有坦誠、善良的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