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一首廣為流傳的詩,尤其是前兩句,幾乎每個人都會讀,我也不例外??墒钦嬲x過《詩經》才明白原來這是一首賀新娘的詩句以桃樹來襯托新娘的年輕美麗,以及成婚的快樂,讀來朗朗上口,甚至還有種唱歌的感覺。
這個新娘對美好的婚姻生活是十分憧憬向往的,從詩句中就能夠感受到一種歡快的氛圍。語言的魅力莫過于此,越簡單越有震撼力,越能夠直擊人心。
正是三月桃花開的時節,有時候仔細觀賞桃花真是覺得美麗異常,這是春天帶給它的美麗。三月未盡,桃花也已經開始凋謝。今年觀賞桃花也只限于在周邊,以往每年都要去公園溜溜,今年是無法出門賞春光了。果然每年光景都不同,不知明年又是何種境況。
桃花
我愛桃花,更愛桃子,大概是吃貨本就如此,所以即使是桃花絢爛過后已然凋謝,我依然會欣喜,它還會帶來果實的成熟和慢慢的收獲。
桃花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容顏,年輕時的美貌誰都曾擁有,如果經歷歲月的沉淀即使不再年輕亮眼,也可以有著不同的氣質。
就如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一般,即便目前境遇不好,像桃花般靜靜的開放,靜靜的凋謝而后成熟收獲也未為不可。如果這樣想,一年四季其實都是收獲。
印象中,寫到桃花的詩句要么是艷麗的,要么就是感傷的。就如春天一樣,是絢爛多彩的,卻又總是容易讓人傷春,這大概就是一件事的兩面性。甘蔗沒有兩頭甜,既然賞了桃花的美,也得接受它的凋落感受,化作春泥更護花,況且還有桃子帶給我們欣喜呢?這就是一種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