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年輕人其實他知道什么是對錯,不純以金錢為價值標準。但他的話也有危險,難道為了錢就可以不顧對錯嗎?他非常好奇地問起我們的過去,“你們年輕的時候遇到這個問題怎么選擇?”他這一問,倒真讓我發現了時代的不同。曾經有一個時期,我跟我的同代人既不能做對的事情,也賺不到錢,可是我們照樣生活下去,工作、學習、運動。我這才發現,原來除了做對的、獲益的事情以外,人生還可以有第三個生活動力——有意無意地出于恐懼而躲避災難。
90后少男少女“臉皮厚”找工作,是一種進步,還是另一種危險?從進步的角度看,回想當年,一班大學生全力批判某個同班同學,比如他日記里有錯誤言論,他跟女孩子怎樣怎樣。當時是真心鄙視,真心仇恨,或許大家無意識中也有避難、甚至求利的動機。但那是無意識的,連自己都不承認,察覺不到,在理智上肯定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正確的事情;現在回頭合起來看,造成了大的時代錯誤。我問那位年輕人,你們班全體同學在什么情況下會真心仇恨、唾棄一位同學的言行呢?他想了想,說其實不會真心仇恨,但會出于某種目的疏遠他、批評他。如果不是真心仇恨,即使做不到對的事,即使賺錢,那是否只是犬儒主義,共筑平庸的幸福時代?但是反過來,在巨大的求職、生活、房價壓力下,要是明知道我們的同學并非自己心目中的壞人或罪人,可不可能為了賺錢去批判、迫害他?把自己為了賺小錢而去做明知不對的事,也算作“臉皮厚”但有好處的工作,對自己說,“做不了對的事情,我就去賺錢”呢……也許我想得太悲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