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真理往往比溫柔的謊言更有力量,請撕開借口,把血淋淋的真相拍在臉上吧:
1. 魯迅式清醒
"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潛臺詞:你刷手機的時間夠寫三章了,廢物)
2. 布考斯基的蔑視
"如果你不夠痛苦,說明你寫得還不夠多。"
(寫作是嘔血的過程,你吐夠量了嗎?)
3. 海明威的耳光
"寫作只有一條規則:寫完第一稿后,把狗屎部分刪掉。"
(你連第一稿都不敢寫,還妄想當作家?)
4. 洛夫克拉夫特的詛咒
"最仁慈的事,莫過于從未出生,其次便是早死。"
(連寫作的痛苦都不敢面對,你的人生還剩什么價值?)
5. 尼采的鞭子
"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別人擺爛你就要跟著擺?懦夫才用"沒靈感"當借口)
6. 福樓拜的審判
"天才就是漫長的忍耐。"
(你才寫了500字就想要掌聲?)
7. 卡夫卡的墓碑
"一本書應該是砸向 frozen sea 的斧頭。"
(你寫的東西連張紙巾都刺不穿)
8. 毛姆的毒牙
"寫作三定律:1.能寫就不要停 2.能改就不要停 3.能出版就不要停"
(你卡在第一步還好意思自稱寫作者?)
9. 薩特的深淵
"你是你選擇的合集。"
(不寫作?那是你主動選擇了當平庸的塵埃)
10. 補刀版
"每拖延一分鐘,就有七個創意在你這具腐爛的軀體里窒息而死——恭喜,你今天又謀殺了一整支靈感軍團。"
二、劉震云的寫作方
1、關于寫作的真諦:寫作是一個不斷體悟和思考的過程,作者很難一次就成功,如果成功了,那只是撞上了。一名真正的作者,寫作不在桌邊,而是每一個思考的時刻,桌邊只是落實而已。
2、關于寫作回望:間隔時間越久,越容易看出作品的問題,所以,看到不足,是一個人進步的開始。
3、關于寫作狀態:長久的思考有利于進入寫作狀態,劉震云認為一個好的寫作狀態是如屢薄冰的。
4、關于寫作結構:如果是單一的歷史事件或是一個層面,小說會很單調。如果能有多個出走者和介入者,就會讓小說擁有多個層面,讀者就會感覺有趣很多。
5、關于寫作完整性:很多小說開頭是好的,中間拉垮,結尾整個垮掉了。不是作者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對生活的認識,即沒有深入的思考,無法撐起一部完整的作品。
6、關于寫作困頓時期:每個作者都會遇到,即不知道一個思路是否是正確的,能不能寫,我們不能依照是否和別人有同樣的想法,來判斷對錯。因為不同才有價值,相同沒有任何價值。我理解的是,勇敢一些,畢竟對和錯之間,有巨大的灰色地帶。
7、關于寫作者的身份:不是居高臨下的審判者,帶著批判、說教、歌頌等主觀意識強烈的態度。而是一個傾聽者,陪著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聽他們說,然后再寫出來。
8、關于寫作竅門?或許有,但劉震云認為人生不可投機取巧,別占別人便宜,更別占自己便宜。話術、套路都一樣,又能走多遠呢?
三、讓環境栩栩如生的小妙招
1.擬人化: 賦予事物靈魂
用擬人化的手法,使環境生動鮮活。例如沈從文在《邊城》中的描寫: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忽然會有一只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像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么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2.精要化:找到典型細節
環境描寫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抓住關鍵細節。麥家在《人生海海》中對上校出場的描寫:
“獨有一人走過,聲音是出格的不同,不是嚓一,而是喀!分明比嚓一著力、堅硬,尖利而短促。喀!喀!喀!聲聲刺耳,步步驚心,像冰封的雪在被刀割,被錘擊。”
3.調動五感:全方位渲染
老舍在描寫暴熱天氣時,調動了視覺、聽覺、嗅覺等五感:
“天上那層灰氣已經散開,不甚憋悶了,可是陽光也更厲害了許多。沒人敢抬頭看太陽在那里,只覺得到處都閃眼,空中,屋頂上,墻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著點紅。由上至下整個地像一面極大的火鏡,每一條光都像火鏡的焦點,曬得東西要發火。在這個白光里,每一個顏色都刺目,每一個聲響都難聽,每一種氣味都混合著地上蒸發出來的腥臭。”
盡管未提及“熱”字,但通過顏色的刺目、聲音的刺耳和氣味的腥臭,讀者仿佛能感受到每個毛孔的滾燙。
另外,無戒每周二三四五六,在作家無戒視頻號分享寫作知識,你可以關注一下。來直播間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