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和情感哪個更重要
三年前,聽到“新冠”疫情,雖然很害怕,但是感覺它離我的距離還有很遠。現在,“新冠”就活動在我生活的周邊,雖然它的重病的得病率已經很小,但是,它的急劇感染性的傳播速度帶給我的恐慌卻與日俱增。
隨著疫情點狀分布的此起彼伏,人們開始惶恐起來,但更恐慌的是老師和家長,大家的焦慮情緒在反復的封控和靜默中,像春季的薔薇花一樣瘋長。
10月份國慶節休息了一周,剛開學上了一周的課,又接到通知先在家里休息三天,三天的時間不算長,我給孩子們布置了作業,三天后接到通知:所有教師做好上網課的準備。上網課,對于我來說,并不陌生,三年前,已經學會在釘釘上練得爐火純青。教師的網課上得很好,學生的接受學習效果,往往是家長和教師最關注的。
網絡上的不斷地有推文《會沖出一群黑馬,也會隕落一片星辰!》里面的很多自己都是一些鼓動性的言語,大道理讓孩子們看好像很有感染力,但是這些心靈的雞湯讓人看后,只會增加焦慮。
我們九年級群里,按照學校的布置,我發進去上課的時間表,孩子們每天的7點早讀時間,英語老師和語文老師要求打卡背誦,上午8點到9點30位數學上課時間,我發現在我上課的時間段里,物理老師,歷史老師,化學老師經常在里面布置作業,課程表嚴重的被打亂了,按說,這是一種好的現象,大家都爭分奪秒地抓緊時間上課,班主任應該高興才對。但是,細細思量孩子們的上課時間,就會比在學校拉長了很多,每個老師在微信群里發一條信息的話會有很多。
學校又在微信群里強調班主任一定要開班會,強調上課的質量,我早上上課前在微信群里強調,晚上7點將在釘釘群里布置召開家長和學生的班級會議,強調學生要按時上網課,提交作業。晚上6點我早早吃過飯,在電腦前準備等待,但是,我看到我們班的政治老師正在講解,過了30分鐘,我再看,他還在講解,6點55分,我看到還在群里依然在上課。我已經吃過晚飯一個小時了,想想孩子們還坐在手機或者電腦前學習,家長一定在等饑腸轆轆的孩子們吃完飯,我當機立斷在微信群發文:我剛才看到孩子們孩子上課,上完課讓孩子們快點吃飯吧,今晚的班會取消,孩子們辛苦了。
無休止的網課,孩子長時間面對冰冷的屏幕,情感鏈接會受到傷害。科學家達馬西奧說,如果人腦中負責情感的那個部分受損了,人的理性能力仍然可以對復雜的情況做分析,但是有一個糟糕的結果,就是他喪失了決策能力。沒有非理性的、情感化的偏好,人只能搞出一大堆利弊分析,但同時也會陷入對各種選項的無窮無盡的比較中,什么決定也做不出來,在現實社會中寸步難行。
所以,達馬西奧有句名言:“人不是可以感受的思維機器,而是可以思維的感受機器。”導演庫布里克有一句類似的話,他說:“理性只能帶你到達一定邊界,越過邊界,你要還想前行,那你需要詩意,你需要想象力。”
教師在網課時,一定要注意精心備課,注意把握好上課的時長,從專業的角度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知識反正是自己講完了,學生掌握了沒有和自己已經無關撇清關系,知識講授時應該考慮的是學生掌握是教育的根本,靈活應用是終極目標。
少點理性思考,多點情感的教學才是一名優秀教師應該擁有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