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在很多場合都會被提及到,我也一直心心念念著,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好好地讀一讀,而這次成長營恰好選擇了這本書進行共讀,也算是了了我的一個小小心愿。
100條建議、24天打卡,當細細品讀完這本書時,我的內心充滿著感動、驚喜和久久不能平復的激動,感動于他的教育情懷,驚喜于他的教育智慧。雖然時空有別,但是情理相通,里面的每一條建議都是那么真切誠懇,每一個案例都是那么鮮明生動,讀到后面愈發覺得:經典是可以穿越時空,是經得起反復驗證和值得被借鑒學習的。
這次的共讀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和感觸,接下來,我就結合書中的建議觀點和個人的實際教學,談談我的一些思考與收獲。
一、理解個體差異
教育的特殊在于它的對象——學生,學生不是一件物品一臺機器,而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生動鮮活的人。
學生都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學生,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天賦、能力、興趣和特長都是各不相同的。
在這時,作為教師要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揚長避短,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拔節生長。
二、培養學習興趣
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對某件事物感興趣的時候,他的求知欲、探索欲就會更加強烈,那么,他的學習就會更加專注,研究就會更加深入。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對課程的興趣,做了許多嘗試和探究,比如,興趣小組,學習展示,高年級的傳幫帶等等,這些都是為了給學生創造學習、交流、展示的機會和平臺,讓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在日常教學中,我也特別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鼓勵引導,挖掘潛能。
三、重視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靈魂,它致力于對學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質的培養,體現著學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貫穿德、智、體、美教育實踐的各個方面,統領著整個學校教育。
書中講到很多關于德育教育的方法與案例,我覺得都是值得借鑒的。當下問題學生報道屢見不鮮,事態嚴重無不令人深省,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培養真善美,弘揚正能量,在我們本地,可以借助豐富的紅色資源,身邊的正能量事跡,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教育,為培養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操、有底線的社會主義青年奠基。
四、書籍浸潤心靈
書籍是先人實踐探究的總結,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進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良方秘藥。
粗略統計,書中的100條建議中,有三分之一的建議提到了閱讀,由此可見,蘇霍姆林斯基對閱讀的青睞和閱讀自身的重要性。
學生走進書籍,尤其是經典名著,就等于把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賦能于他,就等于請了許多智慧的先人共同教育他,你說,這不比學校的幾位教師教他更有力量嗎?
最近一兩年,我也在進行自我閱讀和兒童閱讀的實踐和推廣,當一本本書籍輾轉在孩子們的手中,當一個個心靈沉浸在奇妙的世界里,我知道書籍的浸潤給了他們多彩的童年,他們專注的眼神讓我感動,他們新奇的見解讓我驚喜。
五、勞動健全人格
人類是從勞動生產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勞動意味著知識的運用,情感的體驗以及探索的落地實踐。
在學生參與到具體的勞動中時,很多課本知識就會內化成技能,形成真切的情感體驗,也可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驗證課本的知識。
在實際生活中,教師和家長可以布置相應的課后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在菜園里種菜,在家里適當地創造孩子自己動手做飯的機會,去社區做服務志愿者等等,我覺得,這都是特別好的方式,相信在勞動中,學生的體驗會更加豐富,內心會更加充實,人格會更加健全。
六、啟發自我教育
我記得,在《教育常識》里有這么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
在學校,我們借助教師、集體、同伴、勞動等多種方式,不斷地作用于學生,促進個體的發展,實現教育的目的,但是,學校教育到最后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
這種自我教育是由淺層到深層、由外部刺激到內部刺激、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的轉變,因此,課堂也不再局限于學校、課本,而是在大千世界、海海人生。
七、促進全面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我們也一直在推進素質教育,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許多唯分數論的現象。當教師、學生和家長的眼里只有分數的時候,教育就會偏科,學習就會單調。
近三年,除了文化課的學習之外,我還堅持帶著孩子們參與網絡課程,繪畫閱讀、兒童哲學、網絡素養、生命教育、財商教育等優質課程,仿佛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孩子們的思維眼界開闊不同以往,綜合素養提升優于常人。
當學習變成了輕松愉悅的事情,當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提高,那么,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發展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八、家校合作共育
人人都是兒童教育的“雕刻家”,除了在學校接受教師的“雕刻”,家庭也是兒童“雕刻”的重要場所。
“溺愛”、“暴君式的愛”、“只管花錢的愛”等畸形的愛,會讓家庭教育慢慢變味,培養出來的孩子任性、無主見、粗暴、人情淡漠……
教育應該是多方合力,尤其是學校和家庭,需要密切聯系,協同合作,讓作用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相對統一的,真正做到正向引導,防微杜漸。
在當下,溝通途徑越來越多,教育方式越來越多元,只要有共同的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孩子的心,其實,家校合作共育并不太難。
九、關注教師成長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如果我們還用昨天的方式來教育今天的孩子,那無異于抹殺孩子的未來。
因此,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迭代、教育智慧的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涉及到教師專業成長的問題。
都說,教師的眼界決定著學生的下限,書中建議:小學校的老師要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大學校的老師要多向身邊優秀的榜樣教師學習,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經驗分享。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共創共生的網絡社群,進行不受時空限制的社群化學習,突破個人瓶頸,實現專業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總結概括,我上面所談及的內容,也只是他教育思想浩瀚星空里的一星半點,他崇高的教育理想、豐富的實踐經驗、樸實無華的教育情懷,值得我不斷地去學習、去汲取力量,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會時常拿起這本書,向蘇霍姆林斯基學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