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海軍和英國空軍都擁有“皇家”稱號,分別被稱為the Royal Navy和the Royal Air Force。但英國陸軍卻沒有“皇家”稱號,只稱為British Army。那么與海空軍同為戰略軍種的英國陸軍為什么沒有“皇家”稱號呢?
其實,英國陸軍中的一些部隊和兵種是擁有皇家稱號的。比如擁有悠久歷史的皇家蘇格蘭步兵團,還有在朝鮮戰場上被志愿軍重創的第29旅皇家來福槍團和皇家重坦克營。但英國陸軍作為一個軍種卻沒有“皇家”稱號。
一般認為,由于英國陸軍的前身曾經是忠于克倫威爾的新模范軍,他們當年在王室與議會的戰爭中效忠議會和人民,推翻查理一世的統治,并把他送上了斷頭臺。所以英國陸軍有過弒君的歷史,自然不會得到皇家稱號了。
這種解釋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整。15世紀以前,英國并沒有常備的陸軍,要打仗時,需要臨時征發各個領主莊園里的人力組成軍隊,而這些人只效忠領主,并不效忠國王。所謂“仆人的仆人不是仆人。”所以這種軍隊并不是國王的,故而不會有“皇家”稱號。而且那些領主也不是無償為國王效力,讓他們去打仗,是要給錢的。雄霸一時的獅心王當年為了參加十字軍東征,千方百計籌錢給那些領主,差點“把倫敦賣了”。這樣的軍隊當然不能算是國王的軍隊,只是國王雇傭的武裝力量,與王室沒什么關系。
直到17世紀,英王查理一世為了替他的姐夫腓特烈五世奪回普法爾茨地區,卷入了歐洲三十年戰爭,英王才第一次直接出資組建軍隊為自家打仗,但這支軍隊仍然不是正規的國家軍隊。
查理一世因為籌集鎮壓蘇格蘭暴動的軍費問題與議會發生激烈矛盾,最終在1640年爆發了內戰。議會陣營中的克倫威爾組建了新模范軍,這是英國第一支正規陸軍。最后新模范軍在克倫威爾率領下打敗了王軍,查理一世被推翻并遭處決。
克倫威爾掌權后強行解散議會,實行獨裁統治,而且橫征暴斂,窮兵黷武,失去了原來那些議員的支持。克倫威爾死后,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重登王位,議會也得以重開。
鑒于克倫威爾擁兵獨裁的教訓,議員們擔心新模范軍被國王掌控,從而再度走向獨裁,因而要求解散新模范軍。在議會的壓力之下,國王被迫妥協,通過了《陸軍解散法案》,從此英國陸軍便不復存在,因此新模范軍并不是英國現代陸軍的起源。
新模范軍解散后,查理二世以海外殖民地需要駐軍守衛和王室需要衛隊的理由保留了一些常備軍,雖然兵力很少,不過幾千人,但這些部隊卻是最忠于王室的。他們的軍旗上沒有米字圖案,但卻有王冠,表明他們與皇家的關系非同一般。這支部隊,后來就發展成了英國現代陸軍。按理說,這支由國王衛隊發展而來的軍隊是最有資格獲得“皇家”稱號的。但王室擔心他們和這支軍隊的關系過于親密而遭到議會反彈,因此刻意保持了低調,沒有授予陸軍“皇家”稱號。
從那時起,國王與議會為了常備陸軍數量問題反復博弈,直到光榮革命后,議會成功掌控了陸軍常備軍的審批權。此后,英國軍隊雖然在名義上仍效忠于英王,但實際上卻要向議會和人民負責,擴充軍隊、發動戰爭的權利就完全被議會掌握了。
由于海軍對于專業技術的要求較高,航海和操作火炮的技能需要長期持續不斷地訓練才能得到保持和提高,臨時征召來的人員根本不可能迅速形成有效戰斗力。所以為了發展和壯大英軍的海上作戰力量,從國王亨利八世開始,決定由王室出資,打造戰艦,組建常備海軍,因此英國海軍自然就獲得了“皇家”稱號。而且海軍主要負責對外征戰,為英國開疆拓土,不會干預國內事務,在這一點上議會和王室利益一致。但國王如果直接控制常備陸軍,則可能會對國內各領主的利益構成威脅,所以議會決不允許國王獨掌陸軍。
后來,隨著英國民主制度的發展和成熟,英國已經成為一個平民社會,王室與議會的沖突早已淡化。國王也早已成了英國的象征,因此在軍隊前面冠以“皇家”成了一種榮譽稱號,所以1918年成立的英國空軍理所當然地獲得了這一榮譽。而英國陸軍卻因為當年的歷史原因,至今仍保持了原來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