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空蕩蕩的房子里,
聽著那連續的小渠流水聲,
以及偶爾零星的鳥叫聲,
感覺思維額外清晰...
但那不間斷地的的爆竹聲,
又仿佛告訴他人這里不愧為花炮之鄉。
在暗暗想,為什么這房間這么大呢?
配合著這50度的白熾燈泡,更是顯空,
突然想起,這間房以前可是可是放兩張木床的,
(木床——2米寬,2.2米長)
甚至和小伙伴在這里玩過捉迷藏,
此處只能感概,當時的房屋設計者真心不懂!
去廟里
初一來說,除了到鄰里鄰舍拜年外,
那就是去廟里給菩薩拜年的,
當然我們不是那種去通宵排隊上前面上香的,
只是到附近幾個廟里,一一走訪
當天人身人海形容附近的小廟也不為過。
也許是大伙都求個心安吧。
PS: 和一位大爺聊天說到:以前在廟里守廟的人都是很不錯的人。
為人必須穩重勤快,而且得有文化,想想確實不容易哦。
每日上香,打掃,接納,要維持下來,穩重勤快少不了吧
偶爾幫人,解簽答疑,文化水平可不低哦
這樣想來,以前或現在干這活的都不簡單哎。
在家里,難免被問起婚禮相關的問題,很是沒擇...
但也不能束手就擒吧
于是我選擇反問...
大致了解到幾個問題:
- 以前結婚的彩禮是怎樣的?
- 以前結婚是怎樣去接新娘啊?
- 以前婚禮上是否有相關 公公扮豬八戒 類似的橋段啊?
......
我也剛好問到我們鄉三個不同年代的人,印象比較深刻:
彩禮
說到彩禮時,長輩們的回答都是蠻有感概的
- 六十年代:
四擔米、或者說 18 元 - 七十年代:
128 元 - 八十年代:
280 元
當然此處只是明面上的錢,還有類似一些習俗的東東就各不相同啦,規定也不相同...
怎么接新娘
回答,都是走路去接人,
新郎陪伴幾個小伙伴,外加兩個女生一起,
一路聊天而回...
我問,有沒有花轎一起陪伴時,他們都說偽政府(國民政府時期)以前個別有...
婚禮上有木有特殊橋段
都是回答沒有...
這些橋段是近20年興起的,在60年代到80年代肯定是沒有的...
偽政府時期,他們印象中也是沒有的...
現在的春節變短了
不說其他,走親訪友的時間確實變短了...
現在
開著車到一家親戚里,最多的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后,留下一個紅包,恭賀幾句,駕車離去。
偶爾吃一個飯都是匆忙離去的,肯定是不會喝酒的,說我要開車!
一家親戚下來,感覺好像沒說上幾句話...以前(三十年前)
擔著一擔東西,幾塊臘肉、幾瓶谷酒、外加自己家做的糖,慢慢的走到一家親戚家去,近一點的一個多小時,遠一點的四個小時也正常。
此時肯定是要吃飯,酒也是要喝的,偶爾貪杯的就是住一個晚上的。
這樣下來,感覺親戚家和自己家周邊的事彼此都已經了然于心啦!
春節真的變短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