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貴陽之前就把《多彩貴州》看了一遍,第一個記住的詞就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這對于正在高溫酷暑中煎熬的人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誘惑。
抵達苗寨已經是半下午了,在買門票等候的間隙,苗寨門口表演的苗民正在休息,兩個大概50上下的老婦人坐在我們正前面,她們的皮膚黝黑,額角掛著豆大的汗珠,各自手上拿著一把扇子在扇風,苗族特有的粗布印染服飾在她們身上顯得笨拙而厚重,她們撩起裙子,用方言在聊著天。據說她們每天都有固定的表演時間,按日收工錢。
這是苗寨留給我第一個畫面。
拎著笨重的行李箱,走在彎彎曲曲的小石頭路上,什么好的風景都沒辦法入我的眼,最基本的身體舒適的問題沒有解決,很難化羽成仙。
太陽落山后,我們便從酒店出來,外面還是很亮,這樣的亮不像是夕陽西下昏黃的亮,好像亮中帶著灰藍色的光,是冷的。旅游區普遍特色就是千篇一律的街道,苗寨里賣得最多的是銀飾和牛角梳。早很多年就聽一個同事說起,苗寨的銀飾買不得,都是假的。這個“都”我沒有去考證,但是有同事想買牛角梳,也一并跟著去看了看。進的第一家店,梳子包裝精美,陳列在玻璃柜里,價格也不菲,最貴的將近上千,同事覺得太貴,沒有買成。第二家店門口半個牛角放在一個鐵質的器皿上,一個40歲左右的工人坐在店門口的一個角落,滿手都是灰白色的灰塵,已經看不清手上的紋路,他正在打磨一把小梳子,速度很快,也不與我們聊天,我們問他:“這個是牛角嗎?”“你到里面問老板吧。”聲音里聽不出喜怒,平靜而自然,但卻感覺我們的問題對他是一種打擾。
老板聞聲出來迎我們,指著外面一堆一堆的梳子說:“那個20,中間的30,后面的50,你們要不要包裝?”我們尋著他的指點去看了看,摸了摸。同事小聲地嘀咕了一句:“這么便宜,是假的吧?”說話的聲音其實已經很小了,還是被老板聽了去,他用銳利的眼睛看向我們,像是一種挑釁:“我們這都是假的,那個兩三百,上千的都是真的!”我們悻悻然地走了,沒有再去理會。
只留下那一道銳利的目光。
吃,當然是第一要務,百度了很多攻略,最終確定去吃一家叫“鼓藏人家”樓上的一家酸湯牛肉,找吃的不能看評分,很多評分都是商家自己偽造出來的,要看那些藏在民間攻略中的細枝末節,這家店沒有名字,只是知道在鼓藏人家樓上。尋著這個地址去找,天已經快黑了,但還是灰藍的感覺,遠處的燈光也漸漸亮了起來,千戶苗寨真正好看的時候來了。
爬樓找酸湯牛肉的時候,巧遇一家酒屋,老板熱情地邀我們進去品酒。哈哈,我是愛酒之人,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極歡喜的事。
首先嘗的是一個糯米甜酒,老板說這個酒里加了很多補的藥材,是他們這里坐月子的女人都要喝的一種酒,可以驅寒祛濕。一口到嘴里,一種甜膩濃烈的感覺瞬間沾滿整個口腔,舌尖被一種溫潤的感覺包圍著,吞下去,不一會兒整個胃都是暖融融的,完全沒有藥的味道。
老板娘見我們興趣大增,便笑盈盈地走出來,皮膚是少有的白凈,熱情地招呼我們:“看美女們喜歡甜酒,來來來,嘗嘗我們今天剛做好的水酒,非常清爽,很適合夏天喝。”說著爽快地掀開缸蓋,舀出一大勺分給我們的酒碟,說起酒碟,是陶器做的,土黃的顏色邊緣有一圈青色,像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中諸葛亮用的那種,平平的。第二口下去,我連忙說:“老板娘,再來一杯!給我裝一斤這個”這個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喝的醪糟,但她的水酒酒味濃一些,味道卻更清爽。
買好酒,老板大概還想多做點生意,從柜子里輕輕地拿出了一個陶瓷罐子:“這我們這里的五年陳釀,你們要不要嘗嘗?”“當然!”我們幾個人就圍著店里小小的柜臺,一人一碟地嘗著。第三口,哦不,是第四口,這酒不像一般的白酒那樣清透,反而像雪水一樣濃稠,仿佛里面還夾著霜,到嘴里,酒味卻不像它的質地那樣濃稠,反而是一股清新、恬淡的味道,像清晨里,秋天的稻谷的香味,讓人流連。入肚以后,方覺熱熱的。
喝完酒,問老板知不知道那家酸湯牛肉,沒想到一問便尋得。果然,我們都是尋著酒香來的。
酒足飯飽,倚在小飯館的窗臺向外望,萬家燈火,涼意漸起,人若微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