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群
今天是公元2019年的最后一天,365個日日夜夜如同白駒過隙,讓我不禁再一次感嘆“時間都去哪了”。
小時候總是嫌日子過得太慢,盼望著快一點長大;人過中年,忽然間又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了,快到你來不及回首,一年就匆匆從你的身邊溜走。好在記憶還不算太差,讓我還有能力歲末回眸。
2019年是我告別四十奔向五十的最后一年(盡管按周歲算我今年48歲,但一直覺得虛歲更為科學,因為經過了“十月懷胎”,每個人在出生的時候已經在母體里生活了將近一年,所以古人將新生兒記為一歲是十分有道理的,這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智慧)。在從“不惑”走向“知天命”的這十年中,我不再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道阻且長,也不再有“天下事舍我其誰”的空洞抱負,而是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明確了自己的可能性,既有對命運的認同,又有對未來的規劃。我想,這種狀態可能就是“知天命”吧。
也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態,回眸2019年我所經歷的生活,可以用三個次來概括,即:亦幻亦真、亦得亦失、亦儒亦道
亦幻亦真
2019年恰逢我中師畢業30周年,我們師范同學在6月30日舉行了慶祝活動,三十幾人(有幾人因故未到)匯聚一堂,仿佛又回到了無憂無慮的青春時光。在籌備活動期間,我特別寫了《回憶我的中師生活》系列文章,來懷念那個青蔥歲月。那幾天,我的腦海里一直回味著師范生活的點點滴滴,品味著青春年少的一幕一幕。雖歷經三十年,但往事依然歷歷在目,不知是幻是真。
在這一年,我還寫了一篇《回憶我的母親》的散文。之所以有動筆的沖動,是因為那些日子我常常夢見已故的父親、母親。在夢中,我又見到他們的音容笑貌,又聆聽到他們的諄諄教導,醒來以后淚眼婆娑,不知是幻是真。
其實,何必分辨什么“幻與真”,生活本就“亦幻亦真”。昨天是今天的回憶,今天也會成為明天的回憶;夢里的情景不過是過往生活的組合,今天的生活又會成為明日夢境的素材。“心隨東棹憶華年”、“夢里不知身是客”,往事與舊夢就“亦幻亦真”地殘存在我們的記憶里。
亦得亦失
年輕時特別計較得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辯證地看待得失。2019年10月我決定戒煙、戒酒。親朋好友都問我為什么?我說:“不為什么。”因為戒煙戒酒本就不需要理由。
在《叔本華的頓悟口訣》第七章“幸福的密碼”中,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曾寫到:“健康才是成就人類幸福的最重要的成分。只有最愚笨的人才會為了其他的幸福而不惜以犧牲健康為代價,不論這其他的幸福是功、名、利、祿,還是學識以及過眼煙云般的感官享受,人世間沒有任何事物能比健康來得重要。”年輕時不太在意自己的健康,吸煙、喝酒等不良嗜好陪伴了我三十年。叔本華的話讓我醍醐灌頂,果斷戒煙、戒酒,也算是亡羊補牢。
戒煙、戒酒后我對“得失”又有了新的認識。以往老友相見抑或讀書寫作,香煙往往是我的“標配”,成為打開話題的“敲門磚”,理順思路的“導航員”。戒煙之后,雖經歷短暫不適,但很快我就發現原來香煙既不是“敲門磚”也不是“導航員”,有如此認知只不過是自己拒絕改變的借口而已。戒酒之后,聚會的場合明顯減少了,偶爾聚聚我也只是“以茶代酒”。缺少了酒精刺激,也就沒有了“老夫聊發少年狂”,看似遠離了熱鬧,缺少了激情,但我越來越喜歡在孤獨中品味生活,在理智中思考人生。
我想,這不正是“知天命”之年該有的狀態嗎?人生本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只要遵從內心,得失便往往不再重要,因為很多時候,得即是失、失即是得。
亦儒亦道
儒、道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主張入世,道家主張出世。“得意時儒家,失意時道家”成為絕大多數中國人秉承的理念。在我看來,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業”不失為另一種選擇。
現代社會我們已經很難過那種所謂的隱居生活,人們不但需要用工作來養家糊口,更需要用工作填補生活的空虛。但凡工作就不免有競爭、有壓力,如果我們能夠在熱愛本職工作的同時,輔之以道家出世的心態,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困,委實人生的大智慧。
2019年,我工作之余讀了幾十本書,幾百篇學術文章,寫了十幾萬字的讀書筆記及各種文體的隨筆。不慕名利、皆因興趣,只為感受那一份恬淡、優雅。能夠走上讀書、寫作之路,真要好好感謝我現在從事的工作,正是秉承勝任本職工作的信念,我慢慢喜歡上了讀書與寫作,由讀專業書拓展到讀“文史哲”,由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拓展到寫詩歌、散文。在這個過程中我的眼界更加開闊了,對教育的思考更加深入了。由此,我才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跳出教育看教育”。
綜觀歷史不難發現,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都是一個母體文化。這種文化基因已經根植在炎黃子孫的血液里。對待工作與生活,做到既熱愛又不功利,既看淡又不失進取,如此,便會享受的亦儒亦道的樂趣。
2019年即將寫入歷史,歲末回眸,感慨良多。展望來年,我將沿著自己設定好的路從容地走下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悠閑淡雅的心態迎接“天命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