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紀曉嵐寫的《閱微草堂筆記》,發現了幾個有意思的故事。紀曉嵐是乾隆年間的大才子,四庫全書的主編,他記載的這幾件發生在北京的舊事,距今已經二百多年了。一件事是紀曉嵐買羅小華墨。我不懂墨,不知道這個牌子有多么響亮,想必當時是很出名的。這墨看上去“漆匣黯敝,真舊物也”,可是買回去一用,居然是泥磚的,染以黑色,還帶了一層白霜,利利索索地把紀曉嵐騙了。另一件事是買蠟燭。紀曉嵐趕考,買了幾支蠟燭,回到寓所怎么也點不著,仔細一看,原來也是泥做的,外面涂了層羊脂。
這些年我們老說假貨泛濫,以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似乎過去就沒假貨,至少是沒有那么多假貨,看來這是偏見。實際上,制造和販賣假貨的技藝高超、歷史久遠,假貨的普及程度恐怕也不在今天之下,為了這點小錢尚且有人費心費力地制假販假,更多更大的機會自然更不會輕易放過了。這恐怕也是當時人生之艱難和資源之貧乏所決定的。這一點,現在應該是有所改善了。
當然現今,網上假貨也到處泛濫,這“鍋”往往都是阿里巴巴來背,但是歸根究底,是傳統產業貪小便宜,心懷鬼胎,中國的假貨問題已經困擾中國很多年了,基本上已經成為了一種國情,造假已經覆蓋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除了各種形式的產品造假,包括食品藥品等領域,還有學術造假,數據造假,資歷造假等各種造假。所以,假貨問題不是阿里的問題,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要面對或涉及這個問題,所有的電商平臺也都被這個問題困擾著。
阿里事實上對假貨問題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或者讓消費者針對假貨問題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決方案,比如支付寶付款的方式,消費者是在收到貨之后,對貨的質量確認無誤之后,商家才會收到錢的。而評價機制也讓商家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不敢造次。近期,馬云甚至針對假貨問題,推出了“正品險”,買到假貨可獲得4倍賠償。可謂不遺余力。這些舉措,毋庸置疑,都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電商的假貨問題。隨著天貓入駐政策的改變,當只有真正的品牌才能入駐天貓的時候,假冒的品牌自然就沒有入駐的機會了。
但是為什么假貨還是層出不窮呢?首先是消費者的問題,他明知是假貨偏要購買,最后自己沒撈到便宜,甩“鍋”阿里巴巴,然后是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很多企業并沒有能力進行電商化運營,這就導致很多品牌并沒有來到線上,或者堅持一段時間時間看不到效果最后又放棄了。所以很多傳統企業品牌沒有嘗試走電商路,傳統品牌進不來,這就給了很多假品牌以更多機會。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讓傳統品牌在阿里巴巴擁有更好的盈利能力,阿里巴巴假貨問題,可能還是難以得到解決。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傳統企業缺少電商基因,所以解決方案之一就是尋找有電商基因的企業進行深度合作,而誠信通代運營公司無疑就是唯一的選擇。傳統企業要做的,就是找一家適合自己的代運營公司,幫助自己走電商之路,讓互聯網再無假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