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本書可以拯救我——如果我看完了書,生活中的行為卻和之前沒有任何改變的話。這讓我感到非常絕望和沮喪,日復一日積累的絕望和沮喪一點點削弱我的信心,讓我根本沒有辦法重拾信心,重裝上陣。
過去的一些選擇和行為塑造了我現在的生活,如果我沿著當前的軌跡繼續生活的話,那么可以預知未來我的生活也不會有任何新的變化,頂多不過是現在生活的延續。虛度光陰,浪費生命,就是如此吧。
我知道我被一種挫敗的失落感影響了自己的思想,讓自己變得意志消沉。我特別渴望立刻讓自己的生活發生改變(這實際上是一種妄念)——比如特別希望通過看一本書在自己身上起到神奇的效果,從而讓自己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然而,看著房間里堆積的越來越多的書本——我就應該知道,這些書根本沒有起到我意向中的效果。并不是說這些書沒有用,而是我沒有發揮出它們應有的作用。書本可以起到生活指南針的作用,但前提是,我要知道、要明確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否則的話看再多的書頁不能幫我從迷失的十字路口走出來。
在知乎上看到李松蔚老師寫的一篇回答:關于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大意是,人生根本不可能持續做出所謂的“正確”的選擇。與其考慮如何做出當下問題的“正確”選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自己做“對”選擇的能力。如此一來,即便我們在這一步“做錯”了,那這一道錯題也并不會對我們的人生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只要我做對題目的能力足夠高,我就可以忽略幾道做錯的題目。
況且,人生或許根本沒有所謂的“對”與“錯”,無論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得到什么樣的結果,我們都會收獲一種經驗。或許是成功的經驗,或許是失敗的經驗。但所謂“失敗”的經驗未必就比“成功”的經驗更沒有價值。相反,“失敗的經驗”可能比“成功的經驗”更有價值。因為失敗的經驗可以避免自己下次掉進類似的坑里,只要我們對此有反思。
重要的并不是獲得成功和失敗,重要的是敢于多去嘗試。多付出行動嘗試了就必定會得到行為結果的反饋,得到的反饋越多,自己學習到的經驗和智慧就越多。(智慧不僅僅來源于書本和知識,更來自于切身的實踐經驗)如果一直讓自己停留在書本上、理論知識的學習上而從不下水去游泳,那么最嚴重的的后果不是造成了學習的低效和低質,而是——浪費了生命。
生活就是一場尚未涉足的實驗,而實驗就必須起身去經歷。如果不邁開步子付出行動,那么自己將永遠停留在紙面上和頭腦中。這也喪失了作為一個人的應有價值——一個人應該努力去實現他自己。對于生活,就如同是看電影一般,只是在觀望別人的生活,看著電影里的人泡妞,以此來滿足自己對生活的種種期待。如果這樣的話,那么真正的生活從未開始。
其實我并非不知道行動對于真正生活的重要性,只是光停留在認知上并不會讓自己的生活發生任何的變化,而真正的生活一定是由具體的行為構成的。就像我知道寫日記的重要性和積極的意義,但是直到今晚我才真正開始付出行動——寫下了這些文字。這個具體的行動就打破了我原有的生活慣性——我通過行動讓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切實的改變。
所以,對于“知而不行”的人(就是我自己)來說,行動永遠比認知更為重要。因為你不一定需要搞清楚對行動的所有認知才開始行動,你需要開始行動起來,讓改變發生,才能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行為的重要性和意義,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