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一條突發消息占據各大媒體頭條。陜西榆林米脂縣發生惡性砍人事件,米脂縣第三中學學生放學途中遭遇惡性襲擊,19名學生受傷,其中9人死亡。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持刀行兇,傷害對象是手無寸鐵的中學生,兇手作案手段殘忍,性質極其惡劣,行為令人發指,因此事件一經曝光便引起輿論關注和網友熱議。
案件發生后,民警反應迅速處置得當,當地政府組織救援有力,傷員救治、案件偵辦、輿情導控等工作有條不紊展開,特別是主動公開發布案情,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既搶占了輿論話語權,又避免了群眾恐慌,比以往類似事件處理有了明顯進步,這些都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事發過后,還是有些環節需要引起反思。比如,面對突然而至的危險,為何青少年的防范意識如此薄弱?在原本狹窄的小巷里,面對揮舞匕首的犯罪分子,明知無法逃脫的情況下為何也沒有人挺身而出頑強反抗,或者利用周邊工具與之周旋,以至于讓其接連得手?9條年輕的生命戛然而終,著實令人心痛與惋惜,帶給家人的傷痛我們也可想而知,但是我們不妨設想,當時如果有人能夠挺身而出作出哪怕幾分鐘的頑強搏斗,也可以為他人爭取幾分鐘的逃生時間,最后也不至于會有如此多的傷亡。
青少年原本血氣方剛,正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初生牛犢不怕虎,但是危難關頭時卻四散奔逃,血性去哪兒了?也許會有人說,這次事件的受害者是初中生,他們大多都還是十五六歲的孩子,年齡太小所以無力反抗,或者反抗會造成更大的傷亡,其實則不然。想當年,為八路軍送雞毛信的兒童團長海娃不過才12歲,王二小機智勇敢地把日本鬼子帶進八路軍的包圍圈時年僅13歲,賴寧不顧安危挺身而出撲救山火時不過才14歲,劉胡蘭面對鍘刀英勇就義時也不過僅僅15歲。當年,正是因為他們的頑強抗爭,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無獨有偶,看到米脂惡性傷人的這則報道,不禁想起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事件,8名暴恐分子橫沖直撞,路人紛紛落荒而逃,有的甚至關閉店門隔窗遠望閉門不出,最終襲擊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傷。事后我們不妨假設,如果當時有人第一時間挺身而出,如果不是情急之下只求自保地四散奔逃,或許根本不會有這么多傷亡。
也有人說受害者中女生居多,身單力薄無力對抗暴徒的襲擊,那我想說,看到同校女生遭遇襲擊,途經的男生呢,看到自己的同窗女同學遭襲倒在血泊之中,作為一個有良知有擔當的青少年,難道此時不更應該挺身而出?有媒體報道說女生遇襲被害人數多是因為“跑得不快”,真是可笑,難道遇到類似事件只能比跑得快,誰跑得快誰就能逃生?家庭、學校、社會就是這樣教育學生的嗎?可見,我們的學校和家庭教育、社會輿論還是出了什么問題。
當然,我們并不是事后“馬后炮”般地刻意指責什么,也并非刻意強求在場的這些青少年都一定要挺身而出,在突如其來的危險面前,他們當時直覺和本能的避險舉動本來也無可厚非。只是希望通過事件之后的反思,完善和優化應急處置流程,加強對青少年緊急避險常識的教育,讓他們以后萬一再遇到類似狀況不至于再驚慌失措,讓米脂惡性傷人之類的悲劇以后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