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你現在的房間嗎?
如果喜歡,你現在的生活應該是開心而有條理的;如果不喜歡或者無感,不要怕,你并不孤獨。大多數人和你一樣。
我不喜歡我的房間,一如我不喜歡自己現在的生活。
還記得剛搬進這個小房子的時候,除了必需品,并沒有多余東西,空間還算大。加上我本不喜歡太大的空間,小而溫馨才是我的目標,所以我還嫌太空了。
誰知道,這才只是開始。
后來慢慢添置:這個應該有用,那個可以多買一些存著,京東搞促銷了,天貓超市滿減。這還不算,更崩潰的在這里:看到名人書單,大咖推薦,這個主題現在很火,某個作家又出了新作...結果就是,買了一堆堆的書,看書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買書的速度,更多的是沒有拆封的書——買書時候,我絕對沒有想到以后搬家怎么辦,否則...可能還是忍不住。
書多了放哪里?買書架啊,書架不夠用怎么辦?買書柜啊……
把書換成其他任何東西,衣服,化妝品飾品,電子產品,兒童玩具等等同樣適用——衍生品無窮無盡,消費本就是一條龍。
我們是多維度生活,所以,很可能,你在上述至少兩個方面都已經是重度患者。
這樣其實也沒所謂好與不好,因為關鍵在后續:擁有了之后,你會怎么對待這些東西?
再看看你現在的房間吧,是你喜歡,想要的嗎?
書架上滿滿的書,一大半沒有拆封——時間不夠用;沙發上是換洗的衣物——每天都要洗洗洗;書桌上是未完的筆記——筆記每天都必須記的吧;寫字桌上擺滿了小孩的玩具——拼好的模型沒有空間放;灶臺落滿了油灰——做飯太麻煩。
這就是我的房間,它讓我很煩躁,因為不知要怎樣整理,或者說我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去整理它。
整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做過整理,你知道斷舍離,你就會明白,整理的并不僅僅是東西,更是你自己的生活,心態,甚至你的人生。
你能否把它整理到潔凈如初嗎?倒帶一樣,一樣一樣的拿走,就像當初你一樣一樣的添置。可是,我們的生活是一場不可逆的旅程,時光即過即消,只能往前走,不能倒回。你把某樣東西拿走之后的“空”與這里從沒存在過某樣東西的“空”是不一樣的,后者的空是本就沒有,前者的空是被挖了一個洞。
哪些東西你不想觸碰?為什么?你可否知道你的糾結猶疑之中藏著你的情緒和你真正的心理秘密。
你不想整理書,因為那些書會構起你對學習的焦慮,你還想起你為什么會買那些書嗎,是為了學習還是為了緩解你的焦慮?書買回來之后,你學到了什么,你的焦慮緩解了嗎?接著想一下你為什么焦慮,對外界現狀的不滿,還是對自己的不滿?
你不想整理衣物,懶于廚務,你覺得這不重要,你覺得生命中重要的部分應該是學習和成長。如果不是因為必需,你甚至永遠都不碰這些東西。你不把這些當成生活的一部分,而它明明就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甚至是安身立命的重要部分啊。你在拒絕,你不去面對,不去接受本就存在的現實。
在實在的生活中,遠不止這一方面,你在其他方面也會有類似的逃避心理和行為。
你不想去清理小孩子的玩具,你覺得沒有地方放。這對應了你的什么焦慮呢?是空間焦慮。你會想:如果地方大了,如果小孩有單獨他自己的房間就好了,因為現在的經濟原因,你和小孩住在同一個房間——這就是你真正的焦慮所在——你們彼此都喪失了界限感,你們都需要各自的專屬的空間,而不是互相攪和,互相膠著的狀態。那個書桌本來是你買給自己專門看書寫字用的,可是現在卻只能放孩子的拼圖模型,你不愿卻又無奈。
......
你可以不去整理,但是它卻會始終在那里。它可不止占著屋內的空間,它還占著你心里的空間。你選擇無視它,只是把它壓下去變成了暗礁,沒有消失,反而更加危險,更加可怕。因為不知在什么時候,你就觸到了它,到那個時候,它會成為一個事件或者情緒的放大器,引起更嚴重的后果。
你的房間里有什么東西刺準了你的焦慮呢,你會怎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