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至7月,我有幸參加了埃塞克的尼泊爾志愿者項目------Color the future in Kathmandu。6月21日抵達加德滿都, 7月26日返程回國,期間正好五個星期,而這五個星期足以讓我永生難忘。我的項目是教育類項目,主要目的是喚起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希冀他們能夠繼續學習,繼續完成中學學業甚至攻讀本科學位。因為在當地,由于經濟原因,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是很足,尤其是女生。有很多家庭在孩子小學畢業以后就選擇讓子女輟學回家務農,這一現象造成了很多悲劇。同時也導致了孩子們認為上學無用,只想簡單快速的結束學業的心理,有的孩子甚至沒來得及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就匆匆結束了自己的學生時代。所以這個項目的意義在于利用志愿者開闊的眼光去啟發孩子們,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終身受益性,這就要求我們志愿者在設計課程時盡量做到寓教于樂,樂學樂教。其實和他們相處到后期,我們早已經不是什么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了,早就變成了朋友。我給他們介紹中國介紹世界,他們便很熱情的向我講述尼泊爾的美好風光,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也是一個錘煉語言的大好契機。
我到加德滿都后,有一個尼泊爾的埃塞克學生負責接機,經過簡單的修整后,她把我送到了New Monastic English School,一所很小卻很美的印度教私立學校。尼泊爾的中小學很有特點,有別于傳統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概念,它是一種集成式教學機構。這里最小的孩子只有三歲,最大的孩子都已經十四了,年齡跨度非常大。我主要負責二年級至七年級的部分教學,雖然是六個年級但其實只有五個班,四五年級在一起上課。每個班的人數都不多,最少的七年級只有五個學生,最多的二年級大概有三十多個孩子。我一天有四到五節課,教六十多個學生,課堂內容多為漢文化介紹以及一些游戲互動。這所學校由于只有我一個埃塞克志愿者,當地負責人身體又出現了一些狀況導致不能時常來校,所以我擁有相當大的課堂自主權。尼泊爾靠近中國,經濟上頗受中國影響,有大量商販往來于中尼之間,會說中文在尼泊爾意味著人生的機遇,所以我決定在課上對孩子們進行一些最基礎的中國文化普及。我盡量讓學生們愛上我的課,每節課我會跟他們講二十分鐘左右的知識(包括漢字,節日,民族,歷史及寓言等等);然后拿出十五分鐘跟他們做游戲,例如Bingo,我會將要填的內容改為我這節課所教的漢語,讓他們在學習中記住一些東西;最后一點時間我會讓他們教我一些尼泊爾語言,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表現積極,課堂參與度極高,我能感受到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期間漢語英語尼泊爾語的交叉使用,讓孩子們充分沉浸在對話的樂趣中。
這次出國的志愿者之行對我意義非凡,它讓見識了尼泊爾人民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打開了我的視野,在一次次與陌生人對話中,我的自信心也得到了逐步的培養。雖然中間有很多坎坷,也會覺得孤獨,但是每當想起孩子們的笑臉,想起學生們下課時說的“Thank you, Mr. Dou”,我心中就會不禁涌起一種難言的滿足感,感謝埃塞克給了我這次機會,讓我走出去,看見了更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