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已是深夜,我坐在電腦前翻閱著用半個月的時間又一次閱讀過的這本書----《給教師的建議》,看著在閱讀過程中我做過的標記,感覺那些語言和思想就像一串又一串的珍珠熠熠生光。
經典書籍是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經典中所闡述的問題和表達的觀點一定是超越時代的,會讓人有一種常讀常新的感覺。我記得第一遍讀《給教師的建議》是在三年前,那是我剛剛在學校工作三年時間,工作重點還放在如何搞好自己的學科教學,我的目光還集中在如何上課這樣的“微觀”問題上。沒有對什么是教育?教育如何觸動學生的心靈這樣的“宏觀”問題有清晰的認識。所以對書中的一些觀點沒有太多的體會。第一遍只是通讀一遍而已,偶爾會被書中的一些觀點吸引,但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年以后的今天,當我跳出日常工作的微觀層面,對于什么是教育這樣的宏觀問題思考的越來越多的時候,再一次閱讀這本書,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的感慨,蘇霍姆林斯基真不愧為一位不朽的教育家。
半個月來,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寫了十幾篇讀書筆記,在寫作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在寫作中重新認識和強化書中的觀點。寫作的過程是一個對閱讀的再加工過程。我越來越深刻的感到,只有通過寫作才能把讀過的書變為自己的,而只有書中的思想變為自己的,才能說明讀過的書沒有白讀,消耗過的時間才有意義。就像波蘭一位教育家所說:“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于讓別的女人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如果閱讀可以說是一個十月懷胎的過程的話,那么寫作就是在經歷生產的陣痛,經歷這種陣痛是值得的,因為思想正是從這種陣痛中產生。所以我覺得,好的教育者一定是好的閱讀者,好的閱讀者一定是好的寫作者,而反過來好的寫作者一定是好的教育者。我越來越堅定的相信,教育不是一種簡單的知識的傳授,教育方法也不是簡單的教學方法或者教學手段,一個好的教育者絕不可能懂得了一點學科知識,有一定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就能造就的,好的教育者一定有著好(或獨特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而這些理念和思想僅僅靠教學實踐是不可能形成和完善的,一定要靠閱讀。所以好的教育者一定是一個好的閱讀者。只有閱讀還不行,閱讀的是別人的思想,只有經過寫作的陣痛才能形成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而有了自己的理念和思想,才能成為一個好的教育者。
蘇霍姆林斯基正是這樣一位教育家,他在自己的教育實踐過程中,認真的研究跟教育和學習的各種復雜的教育學的、心理學的各種問題,閱讀古今中外各種理論的書籍,最終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觀。他的關于教育的一些觀點至今給我們還有很大的啟發意義。比如他在書中一直強調要讓孩子們熱愛閱讀和勞動。不要把學校變成一堵厚厚的墻,把學生與自然隔開。比如他對那種死摳教科書的教學方式一次又一次的批判,他說學習是一個思考的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比如他強調小學階段語言學習的重要性,要讓詞匯在兒童的頭腦中活起來等等。放在今天我們的學校教育中,這些觀點依然適用。看看我們現在的中小學的教育現狀吧,絕大多數時候,教學就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提高成績的方法就是給學生留一大堆作業。學校靠壓榨老師的時間、老師靠壓榨學生的時間來提高所謂的教學成績。短期看來教學成績是上去了,可是長期看來這種靠榨取老師和學生的時間的粗暴做法就像古代的皇帝在壓榨老百姓一樣得不償失,這種方式泯滅的是老師的工作熱情和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成為暴民,越來越痛恨學校,越來越想逃離腦力勞動,越來越想脫離精神生活。這與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可悲可嘆!蘇霍姆林斯基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一直在強調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重要性,他說:“一個學校只要有一個好的圖書館就是一個好的學校。如果一個學生只讀教科書,把全部的時間都花在準備必修課上去,那么學習對他來說就會變成不堪忍受的負擔,并由此而產生許許多多的災難……”難道我們的現實不是這樣嗎?我在學校中看到過太多的所謂的差生,他們在學校游手好閑,時常犯錯,對書本沒有一點興趣,是什么造就了他們是差生呢?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差生的,一定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出了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講述了他是怎么轉化差生的。通過閱讀我進一步認識到到:差生不是天生的,而是環境和教育造成的,學校給他們貼上了差生的標簽,如果沒有人去挽救他們,那些差生就會成為社會上的犯罪分子。
我越來越深信,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者一定要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發現人的個性,培養人的品德,成就人的人生。當今這種機械訓練式的教學方式,這種靠壓榨學生的時間來提高學習成績的手段培養出來的要么是考試機器,要么是犯罪分子。
在教育中行走的越久,我越是疑惑重重,越是憂心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