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的一次聊天中第一次聽到了一萬小時理論,他當時和我說:“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個理論,要成為一個專家,得經過一萬個小時的練習呢!”當時只是感慨一萬個小時之長。
最近又看到了一萬小時理論,就去查了一下這句話的出處。這個理論出自《異類》這本書,完整的表述如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p>
一萬小時,可能在腦海中沒有什么概念。我們來換算一下,假如每天三個小時,一萬小時就是十年左右的時間。
想想也很好度過,雖然十年時間很長,但是每天三個小時也不多,熬一熬就過去了。
如果只是熬一熬就過去了,那事情就簡單了。但是事實卻并非如此。十萬小時對應的是一種專注的態度。如果只是應付了事,數著時間過日子,最終也會一事無成。
大學時,每逢期末考試的前兩周,都會和室友到圖書館上自習,準備接下來的期末考試。室友到圖書館自習有個特點,每次找到座位后,先會把手機拿出來,玩一會兒手機,美名其曰休息一下。從宿舍到圖書館總共不到十分鐘的路程還需要休息一下么?況且這一玩沒有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是停不下來的。
玩夠了手機,休息好了,才將要復習的課本拿出來。打開課本,做兩道題。碰到簡單的還能順序的做下去,碰到難的怎么辦?用手機查。結果打開手機又不知道查什么去了。
本來也沒做幾道題,頻頻的點亮手機看時間。一看快到吃飯的時間,想玩玩手機就該吃飯了,哪怕距離吃飯的時間還有一個小時。每次自習后都會很滿足,總覺得今天去自習了,考試就不可能掛科。
每天去上自習,有的人就會通過兩周時間的復習通過考試,有的人卻不會。原因就在于對于復習態度的不專注。將自習當成一種任務,想的是任務什么時候結束。并會在結束時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我完成了任務,并且應當理所當然的得到任務獎勵。
十萬小時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只想著混過時間,結果一樣也是自欺欺人。
有人又會說“我朝九晚五工作,每天至少八個小時,怎么也會有一半的時間在專注的工作,為什么我沒有成為世界級大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哈德洛克螺母,這是一種號稱永不松動的螺母,廣泛應用在高速鐵路中。日本人若林克彥發明了這種螺母,并且在公司的網站上公布了這種螺母的設計原理和制作過程,但是無人可以模仿。
為什么其他人生產不出同樣的螺母呢?在他公司的網站上有這樣一個回答:“本公司常年積累的獨特技術和訣竅,對不同的尺寸和材質有不同對應的偏心量,這也是哈德洛克螺母無法被模仿的關鍵所在?!?/p>
哈德洛克公司是一個只有幾十個人的小企業,但是他們所專注的方向就是對防松螺母的研制。他們在這方面的積累是無人可及的?!耙蝗f個小時”的付出帶來的是對防松螺母的專業,而不是其他方面。
一萬個小時的持續不斷的努力,不是漫無目的。毫無目標的努力,就如同驢拉磨盤,只是原地打轉。
現在回過頭看看一萬小時理論?!?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對于這一句話,是否只是注重了一萬小時的錘煉,而忽略了必要條件這四個字。
老郭說過:“三分能耐,六分運氣,一分貴人扶持”。成為世界級大師,一萬小時的錘煉只是其中的一個條件。做事的態度、努力的目標甚至是運氣等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