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學評價
第一節 從考試文化走向評價文化
一、教學評價的早期發展
(一)傳統考試階段
★《學記》——我國最早的一部教學論專著,“比年入學,中年考?!?,“一年視離進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西親師,七年使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之類通達,強立兒不返,謂之大成?!?/p>
(二)教育測驗階段
? 1905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E.L.Thondike)《精神與社會測量導論》,被稱為教育測量之父,拉開了美國教育通史的序幕
(三)教育評價階段
? 美國教育評價與課程理論專家泰勒(R.W.Tyler)最終最早倡導從“測驗”轉向“評價”。
? 史密斯—泰勒報告第一次系統的提出了評價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從而奠定了賢弟教育評價的基礎。
? 泰勒認為,評價必須建立在清晰地陳述目標的基礎上,根據目標來評價教育效果,促進目標的實現。
二、教學評價的范式轉換
● 首先,對高利害標準化考試的批評一如既往,但獲得了新的理論武器。當前運用最廣泛的理論就是被稱為“教育心理學的第三個里程碑”的建構主義
● 其次,教育中的ILT(Instruction-Learning-Test,教學—學習—考試)實踐正在發生變化,促進學習評價正在興起。ILT可以歸納為:教學智慧—知識傳授;學習智慧—死記硬背;評價智慧—標準化測驗。新的ILT實踐范式正式出出現:學習是主動地建構,是一個自我組織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學習;評價則被看成教-學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采取一種情景化的質性評價取向,既關注結果評價也關注過程評價,特別強調評價與教學的整合。
● 最后,標準化測驗逐漸受到削減,多種形式的備擇評價正在出現。
★ 新型評價文化的前提假設:
● 教育評價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指導思想是為了“創造適合于兒童的教育”,必須適合于高質量的學習并用以促進這種學習。
● 教育評價不是一種精確的科學,因為評價所涉及的領域和結構是多維的,復雜的。
● 教育評價依賴于清晰地標準。
● 教育評價應引領出學生的最佳表現。
● 教育評價中決定分數的不是正確答案的數量,而是完成任務的整體質量。
三。平衡的評價系統
(一)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的平衡
(二)紙筆測驗與表現性評價的平衡
(三)輸入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平衡
★ 學習結構本來就是通過學習過程累積起來的,過程發生的偏差必然導致結果的偏差,過程評價能夠向學生提供有關學習進程的信息,可以使學生能夠有效利用這些信息,根據需要采取適當的修正措施,使學習成為“自我糾正系統”,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習。
第二節 學業成就的評價
★ 學生的學業成就是教學的最重要的“效”,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指標。學業成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校中的課程學習所獲得的成果,是學習的結果,與下年的智力或心智聯系不大。
一、學業成就評價的主要方式
★ 學業成就評價本質就是收集關于學生學習的信息,學業成就評價的方式就是收集關于學生學業成就情況的證據的途徑。
(一)日常檢查:能夠及時的為教師提供反饋信息,有助于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適當的安排,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為學生提供適應性的教學。課堂觀察檢查表是記錄學生課堂行為表現的一種簡便工具,是事先確定學生行為表現的指標,然后運用這些指標對學生行為進行核驗。
★ 核驗表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即只能用于確定某種行為是否發生,但不能確定特定行為的表現水平。
(二)考核、考試或測驗
★ 考查是在日常檢查基礎上,在某一相對完整的教學單元結束后,對學生學業成就作的綜合檢查和評價,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從而彌補日常檢查的不足。
★ 考試或測驗是學校在學期和學年末對學生學習效果作的最終檢查。其參照點一般分為常模參照測驗和標準參照測驗。
二、學業成就評價的結果處理
(一)絕對評價:根據所得分數高低取決于學生對測驗所要求的的全部知識的掌握程度。百分制,五級計分制
(二)相對評價:標準分數、等級分數
(三)評語制:用簡明的評價語言記述評價的結果。評語沒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作深入分析,針對性較強。重要的是,給學生的評語要力求簡明。扼要、具體、不可模棱兩可,也不要一般化。
三、學業成就評價結果的運用與報告
(一)學業成就評價結果的運用
★ 真正意義上反饋必須能夠讓學生準確回答三個問題:我要去哪里(我的學習目標)?我現在在哪里(當前的學習結果)?我離目標有多遠以及我如何才能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改善的途徑和方式)?
1.反饋必須是清晰地。
2.反饋必須是及時的。
3.反饋必須是持續的。
4.反饋必須鼓勵學生的自我評價。
(二)學業成就評價結果的報告
從報告單的設計來說,有幾條原則是必須遵循的:
第一、報告單必須呈現全面的信息。
第二、報告單必須呈現清晰地信息。
第三、報告單應當提供必要的比較性信息。
第三節 課堂教學評價
★ 課堂加血是學?;顒拥幕窘M織形式,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質量會對張哥教學質量乃至教育質量產生直接影響。
一、課堂教學評價的核心概念
(一)課堂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的改善為目的
★ 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不是簡單地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作一個鑒定,而應以教學的改善為目的,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目的。
(二)課堂教學評價必須基于專業思考
★ 指向于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意味著這種評價要促進被評價的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樣意味著這種評價對于評價者也是一個重要的專業學習機會。
(三)課堂教學評價必須基于協商參與
★ 評價本質上是一個心理建構的過程,其核心問題時價值問題,無論是評價項目的設定、項目權重的確定,各項目的的復制,還是對評價材料的取舍,都會受評價本身的價值取向以及評價者隱含的價值觀的影響。
★ 協商是評價流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是從“出發點”、“各方關注的焦點”、通向共同建構的必由之路。
二 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框架
(一)課堂教學的輸入
★ 課堂教學的輸入維度主要包括兩個大方面:情境因素和教師的教學準備
★ 課堂教學評價最常見的做法——課堂觀察——難以直接手機關于教師教學準備的信息
(二)課堂教學的過程
★ 課堂教學的過程維度即課堂教學的實施,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關鍵,因此,也是課堂教學評價的最重要的關注點。
(三)課堂教學的結果
★ 教學的效果最終體現在學生學習上。過程評價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過程反映了得到某種特定效果或達到某種特定目標的效率,如果過程評價僅局限于過程本身,那么過程評價就沒有意義。
★ 課堂教學的結果主要反映在教學目標的達成上,因此,課堂教學結果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師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
三、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
★ 課堂教學觀察工具:定量(編碼體系、等級量表、項目清單)定性(敘述體系、圖式記錄、電子記錄)
● 項目清單:預先列出可能出現且需要觀察的行為,在該行為出現時在記錄表上做記號,目的在于檢核需觀察的行為是否發生。
● 描述體系:是定量記錄與定性記錄的過度形式,偏向于定性。借助于一定的分類框架,運用文字,個人化的符號等非數字的方式對觀察目標進行描述。
● 敘述體系:抽取一個比較大的事件片段,對觀察到的事件和行為做詳盡真是的文字記錄,同時也可加入現場的主觀評價。
四、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
(一)同行評價
★ 同行評價內容:教書對本門學科(課程標準、教材)的掌握程度;學習目標是否適當?是否反映本門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盡到課程教學所承擔的責任;是否利用了相關的課程資源
(二)學生評價
★ 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能夠促使教師充分認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實際出發,從學生出發來設計教學活動。
(三)自我評價
★ 教師的自我評價實質上是一種自我分析、自我反思。
★ 要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做出準確的評價,準確地反映教師課堂教學不足與優點,并向教師提供有效的反饋,就必須是綜合運用多種評價途徑所獲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