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氣象。在2020年即將到來的前幾天,我給自己定了每周輸出一篇文章的目標。
元旦剛過,朋友圈有好幾條是關于羅振宇跨年演講的。《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這是拾遺在17年發表的一篇舊文,如今看起來卻仍不乏引人思考。
仔細分析寫作框架:竟然是黃金圈理論和SCQA框架的綜合應用。(本文暫不對SCQA進行介紹,感興趣的親可以自行百度)
關于寫作,已經被SCQA框架固化的我,在看到黃金圈思維被如此完美的應用在寫作上時,簡直象發現了新大陸。
之前也知道黃金圈理論可以用在寫作上,可那只是知道,沒有主動找案例去清晰化認知,不懂它如何靈活運用,所以,對它的感知也就沒有現在這么強烈。
在黃金思維圈的寫作框架指導下,新年首篇《今年,我沒去看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出爐了。文章從我的行為現象what出發:以曾經我每年都看,今年卻決定不看了為背景,引出為什么看似學了那么多,卻沒有長進的奇怪現象;再到為什么why的系列原因羅列;最后是普通職場人該如何提升自己的how。
完整的寫作結構,也給我帶來了簡書寫作以來最好的閱讀點贊比:94:10。我歷史最高閱讀數1146的文章,點贊數也才只有5個。
01
關于黃金圈理論,第一次接觸是在《營銷航班》的社群上。群主輝哥從最開始的TED演講引入。視頻中,著名的營銷顧問西蒙斯用黃金圈理論解釋了造就蘋果公司成功的內在核心思考方式。
輝哥在此基礎上,用一整節的課程講了它為什么是個非常經典的理論,以及它在營銷方面的變形和應用。當時學完了,也覺得聽懂了,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會嘗試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可慢慢地,隨著學習的進行,漸漸就被遺忘了。
現在回想起來,好像只有在學習它的時候,用了它一下。
02
我決定把之前有關《黃金圈理論》的相關資料:書中章節、社群課件、微信聊天記錄、微信收藏,同時也看看知乎的相關問答,重新整理,挖掘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更多應用。
1)寫作
確定文章的核心思想(why)→ 構建提綱框架、寫作框架(how)→ 輸出文章(what )
寫作框架:從故事或現象(what)出發→ 分析原因(why)→ 給出方法(how)
2)新概念/理論學習
是什么意思(what)→ 為什么要學習它(why)→ 如何應用它(how)
3)更好完成領導交代的工作
讓我做什么工作(what)→ 老板為什么需要這個(why)→我怎樣做能更好符合老板期望(how)
許多看起來是很顯而易見的問題,但是當你深入去思考why的時候,就會發現答案可能和開始想的完全不一樣。以下是成甲《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一書中,列舉的他們公司一個實習生如何出色完成發海報這件事情:
周二下午要去各學院下發海報。
這看似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跑腿活兒了。如果換作以前,我肯定不假思索什么準備都不做就直接出發了。可關鍵是,在公司待了一段時間后,我養成了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問自己“why”的習慣——每一件事不管大小,都要思考其意義。
下發海報是為了給我們的專場宣講會和參加的校級雙選會預熱,讓每個學院幫忙宣傳,而且海報張貼在展板上就會有路過的同學關注。因此,我發海報的工作,不是發了就完成了,還要達成宣傳的效果。
那么這個過程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呢?
1.部分學院不了解我們公司,可能不愿意配合,所以我可能需要準備一段簡短又有重點的公司介紹,然后再說明我的來意。
2.我事先查了每個學院的就業處辦公地點,有一些在三四層的地方。這些地方經過的人少,宣傳效果不大。所以最好能說服就業處的老師在QQ群里幫我們宣傳一下或是能把我們的海報放在一樓大廳的展板上。
3.思考除了發海報還能不能找到其他更具宣傳力度的宣傳方式。
帶著這些準備和思考出發,我覺得派發海報都變得非常有學問了,而我也的確遇到了一些上面考慮到的情況,還好自己早有準備,所以進行得很順利,沒有遇到應對不了的突發狀況。
當我經過主樓時,看到那醒目的宣傳欄,我突然想到,雙選會可是學校牽頭的大事兒,這海報不應該只給學院發,如果能在主樓宣傳欄張貼,那效果可比單獨發學院大多了,于是就又跑到校就業處找老師。
事實證明,當天的效果非常好,整個雙選會現場,我們是學生排隊進行咨詢最多的公司,收到了很多優質簡歷;而宣講會上大家也坐得滿滿當當,氣氛十分活躍,同學們滿意度很高。
4)反思梳理
發現黃金圈思維在這點上的應用,完全是個意外。
《好好學習》一書中,提倡從自我工作生活中學習的觀點,讓我茅塞頓開。即不斷反思梳理自己工作生活中成功或失敗的事情,發現自己的思維盲點,優勢劣勢,改正,迭代,從而快速提升。所以,遇到一些事兒,我就喜歡做反思。
比如,前兩天晚上失眠,導致早上不能按照計劃7:30起床。當我在腦海中進行反思:發生了什么事兒——陳述發生這事兒的事實過程——然后該如何解決,我突然就反應到了,這不就是黃金圈思維的what-why-how嗎?
我用筆記下了詳細的反思過程,其中a圈、b圈是給出的方法。因為圖片過大不能上傳的原因,所以把一部分剪裁掉了。
這是生活中黃金圈的應用。工作中同樣也可以。
領導交代的任務,你先用what-why-how,想出比較全面的方案,然后去執行。等執行結束了,再反思梳理:最終的執行結果(what) ——產生這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哪些(why),有哪些是我沒考慮到的——如果下次做,我該做哪些迭代,以期做的更好。
5)制定計劃
計劃做什么(what) —— 動機,為什么要做(why) —— 怎么分步驟完成(how)
很多人制定計劃,然后就很著急實施,沒有很透徹的追問自己為什么要做?動機不強烈,就容易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放棄,從而計劃落空。
6)營銷
洞察消費者需求(why)—— 如何制定方案滿足消費需求(how)—— 產出最終的4P(what)
7)應聘
成甲就把這個思維用在了人才招聘上。以下摘抄自其《好好學習》一書:
我發現,在與人聊天的過程中,你可以通過對方是在哪個層面討論問題,從而判斷他對這一問題理解的深刻程度。于是,我把這一方法用在了招聘新員工中:一大半的應聘者因為思考問題停留在what層面,就無法進入復試。
而有的應聘者能夠對他過去的工作進行介紹,不是僅僅局限在工作內容本身,還能清晰地認識這個工作是在什么背景格局下產生的,為什么要完成這個工作,完成這個工作的關鍵是什么,突破口是什么……這樣的人,即使在專業技能上暫時欠缺,也能夠進入復試。
因為技術層面的事情有很多成熟的方法,給予時間訓練就能提高;而思維方式的問題,因為涉及很多底層的假設和思維模式,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是難以改變的。(不是不可以改變,但很難,而且公司和個人需要投入的成本極大。)事實也證明,我們招聘的員工中,具備這一能力的人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優秀,工作上手的速度和理解問題的深度都要遠遠優于那些思考問題停留在what層面的人。優秀的人,在思考問題時,不會被表象迷惑。
在PPT框架組織、演講中等,都可以用到黃金圈理論來組織,更多的應用我在此就不再贅述。
萬變不離其宗。回過頭來看,日常工作生活中竟有這么多事兒的底層規律是黃金思維圈。真是寶貝在手而不自知。
想到第一次學習接觸大概是1年前,我不禁有些嘆然:為什么沒在剛接觸的時候,就好好摸索,早點頓悟,也就會早一些受益。
03
黃金思維,這類可以普遍解釋很多許多現象,揭示底層規律的知識,在成甲《好好學習》一書中被稱為臨界知識。類似的臨界知識還有,復利效應、邊緣遞減、二八法則等。
學習了解臨界不難,難的是:如何把臨界知識真正應用起來,解決知行合一的問題?我從學習黃金圈思維到應用,竟然間隔了1年時間,實在慚愧。
答案是:刻意練習。所謂刻意練習,不是說我們像做練習題一樣,對同一類問題不停地記憶。恰恰相反,刻意練習至少有兩方面的重復:第一,在不同的場景中,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第二,在不同的時間里,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有兩個明顯的困難:(1)怎樣在短時間內,想到不同場景來練習?(2)還要在不同的時間里反復練習。
為了解決這問題,遇到問題時,可以先找這個場景下的專業技術解釋,然后再對專業解釋進一步深入分析,聯系到臨界知識。這樣,我們就能積累不同場景下臨界知識的應用,從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刻理解這個知識。在未來新的類似場景下,我們就更容易第一時間聯系到這個臨界知識,產生預見性的認知。
這里說的只是滄海一粒,在實際過程中肯定還會遇到各種問題,需要我們尋求答案,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可能找到屬于你的方法。
04
從擁有寶貝而不自知到終于識的一點廬山真面目,這其中我竟然間隔了1年。而這間隔,終究是另一個有寶貝而不自知:
刻意練習,也是很早就學過了。可還是沒有去深挖:學習這種方法的關鍵點是什么?難點又是什么。
需要我走的路還很長。
你手里有哪些寶貝呢?希望留言區可以看到你的分享。又或者你也和我一樣,有哪些寶貝在手而不自知呢,也可以留言一起討論,甚至我們可以再寫一篇關于寶貝的文章呢。
聲明:非100%原創,部分內容摘抄自成甲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