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適應不良的思維方式與健康問題有關,從重度抑郁到極端害羞再到生理疾病。怎么消除不良思維模式呢?作者認為,不存在所謂的社會心理治療法,但治療是一種社會交往的過程。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社會心理學的原則(?),可以整合到現有的治療技術當中。作者提出三種方法:通過外顯行為引發內在改變;打破惡性循環;通過對成功作內在歸因維持變化。
? ? ? 通過外顯行為引發內在改變。
? ? ? ? 在第四章態度和行為中的原理:我們的行為影響著我們的態度。我們的社會角色、言行和決定都對“我們是誰”有著深刻的影響。在羅森塔爾效應中,老師的積極正向的肯定行為出現了奇跡。
? ? ? ? 我們是因為不是因為傷心而流淚,而是因為流淚而傷心(詹姆斯)。我們不是因為高興而歡笑,而是因為歡笑而高興。當我們不能用意志力來直接影響控制我們的感受,我們還可以通過我們的行為來積極主動間接地影響它。
? ? ? ? 有實驗表明,當我們有主動選擇機會的時候,我們會最大化的內化自己的行為。我們會積極主動的維系我們選擇的“正確”(?)。
? ? ? 打破惡性循環。
? ? ? ? 如果抑郁、孤獨和社會焦慮是消極體驗、消極思維模式和自我挫敗行為所形成的惡性循環的結果,那么應該可以在任何一個環節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比如改變環境、訓練個體形成更積極的行為方式、轉變消極思維等等。實驗表明,這的確可以做到。
? ? ? ? 社會技能訓練。讓害羞、焦慮的人通過觀察社會技能,然后在安全的情境中反復練習新的行為,并在現實生活得到積極的反饋和強化時,ta們的社會技能通常會有明顯的提高。心理學家黑默利和蒙哥馬利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他們以害羞、焦慮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實驗開始前,參與者填寫了社會焦慮問卷調查。那些沒有異性交往經驗并緊張的實驗參與者可能認為自己不行,不應該追求任何人。在調查問卷之后的兩天時間里,實驗者引導這些學生與六位女性參與者(實驗者的合作者)中的每一位進行12分鐘的交談。男性參與者以為這些女性也是參與者。這些女性參與者會以一種自然、積極、友好的方式與每個男性參與者交談。實驗證明,這些經歷交談實驗的男性參與者在一周以及六個月之后的重測中,與女性有關的焦慮明顯地降低了。這兩個半小時的積極效果十分顯著,實驗結束后,這些男性參與者開始嘗試不定期的約會。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變化發生的過程中,并沒有咨詢的介入。為什么呢?參與者可能認為,這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的成功,這些男性才能把這種交往成功歸因于自己的社交能力,而非其他因素。黑默利總結說,只要你不再拿外在因素為成功找借口(拿什么作為成功的因素呢?),一事成,事事成。
? ? ? ? 解釋風格療法。面對失敗,你怎么解釋你的一根筋行為?是認為自己死腦筋、不轉軸,還是認為自己比較執著、堅持走在成功的路上又淘汰了一種方法呢?具有針對性的幫助抑郁、孤獨和羞怯的人們轉變對于自己和未來的消極信念,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解釋風格療法。心理學家萊登首先向抑郁的大學生解釋了非抑郁者歸因方式的好處(通過接納成功帶來的信心,并看環境怎樣使事情變糟的)。萊登幫助學生觀察ta們一般怎么解釋成功和失敗的。接下來是治療階段:萊登讓ta們中的每一個人記錄下每天的成功和失敗,并格外留意:成功有ta們自身的因素,失敗也有外在的因素。當這種歸因訓練結束一個月后,對這些同學進行重測,相比沒有治療的控制組,ta們的自尊提高了,歸因風格更加積極。通過改變歸因,ta們改變了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抑郁。
? ? ? 通過對成功作內在歸因維持變化。
? ? ? ? 剛才我們討論了行為改變可以導致內在的改變,自我知覺和自我歸因的改變能打破惡性循環,根據以上觀點,作者得出一條推論性的原則:一旦有了提高,當人們將其歸因于受自己控制的因素而非治療計劃時,效果將最為持久。
? ? ? ? 通常,強制性的手段會引發最為強烈和迅速的行為改變。比如:打一頓改變孩子亂扔垃圾的行為。問題是,社會心理學家四十年的研究提醒我們,強制性的行為改變很快就會衰退或消失。比如:我的減肥計劃,通過強制性的節食減肥成功,尷尬的是,結束這份計劃后,體重反彈又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回來了。
? ? ? ? 在這里,心理學家給出了一個建議,把飲食改變的行為不是歸因于這份計劃,而是歸因于自己的努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我們感到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我準備再次嘗試一下努力減肥的過程,如果有效果和大家分享。
在強調行為和思維方式的改變能產生積極影響之后,我們需要提醒我們自己,它們有局限性的。社會技能訓練和積極思維方式,不可能將我們改變成人人喜歡和欽佩的常勝將軍。而且,暫時的抑郁、孤獨和害羞是對嚴重的悲傷事件非常適當的反應。只有當這樣的情緒長期存在且沒有任何明確的原因時,它才需要去關注,并在必要之時去改變這些惡性循環式的思維和行為。
? ? ? 通過社會影響來進行治療。
? ? ? ? 心理學家越來越接受這樣一個觀點,社會影響,一個人影響一個人,是治療的核心。治療師和來訪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影響著來訪者的思維。通過治療師的影響,來訪者積極主動的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中心路徑說服)。治療師不是誘發來訪者對專家判斷表面上的同意,而是要改變來訪者自己的思維模式。來訪者在治療師的指引下深入地思考ta們的問題。治療師的任務是提供意見,并提出適當的問題來引導有效的想法。治療師的意見并不比ta們讓來訪者產生的想法更重要。治療師需要將事物用來訪者聽得懂的方式得到其同意 而不是用引起爭辯的方式來說明,并允許來訪者有時間有余地做出反應。比如,“你對我說的怎么看?”這樣的問題能夠引起來訪者的思考。
? ? ? ? 這也是治療師的治療原則,助人自助。這也預見了一個真理:人們通常對于自己發現的道理,比由別人發現的更加深信不疑(哲學家帕斯卡爾)。
? ? ? ? 小馬過河,水深還是水淺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