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樂人兒:本期邀請到林徽因女士做客樂人書坊,為大家談談寫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林徽因女士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師、詩人、作家,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在文學方面,著有諸多散文、詩歌、小說、劇本和譯文,代表作有《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林徽因:很欣喜有這樣的機會和大家交流,其實寫詩的時候是“我知道,天知道”;到寫了之后,最好學Browning不避嫌疑地自譏,只承認“天知道”。不過我還是很樂意用那些具體的比喻來捉摸描寫一番寫詩這種特殊的直覺活動的,希望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案。
小樂人兒:謝謝林徽因女士。那我們就由詩的愛好者們提出的幾個問題開始今天的正式訪談。請問,您認為寫詩是什么呢,或者說,詩,應該寫些什么?
林徽因:寫詩,可說是要抓緊一種一時閃動的力量,用文字來經營、描畫內心所縈回的情感、直覺所觸遇的意象、理智所剖析的感念。
情感,可以是喜悅、哀思、憂怨、癡戀,或深、或淺、或纏綿、或熱烈;意象,可以是眼前所見,也可以是記憶所存在,可以描繪顏色、形體、聲音、動靜,或細致、或親切、或雄偉、或詭異;感念,是經過理性的探討的,在同時間或不同時間里,適應或矛盾的因素所共起的能引起詩興的波瀾,不經過理性的探討不能理會。
而詩的語言,能表達所有的這些。
小樂人兒:詩可以來寫情感、意象和感念。那么您認為寫詩的出發點到底是情感還是理智?
林徽因:詩,寫的是自己主觀所體驗到的情感和理智所辨識到的體驗,兩者相互起了一種作用。接著借由本能的沖動,憑著一種天賦和靈巧,駕馭一串有聲音、有圖畫、有情感的言語,來表現內心與外物息息相關的聯系,及其所發生的悟理或境界。
寫詩,是需要靈感的。看似慘淡經營,“下筆如有神”的妙手拈來,實則借力于平時不經意的準備;忠于情感,又忠于意象,更忠于那一串剎那間內心整體閃動的感悟。
小樂人兒:不錯。很多詩人都提到靈感問題。有的詩人自己說一陣奇異的風吹過,或是一片澄清的月色,一個驚訝,一次心靈的振蕩,便開始他寫詩的嘗試,沉迷于與意境與文字的搏斗。
但是究竟這靈異的風和月,心靈的振蕩和驚訝是什么?或者說,靈感是什么呢?靈感又是如何轉化為文字呢?
林徽因:在某個湊巧的片刻中,你的所有直覺、理智、感官、情感、記憶和幻想,獨立地及交互地迸發出它們不平常的敏銳、緊張、雄厚、壯闊及深沉,所有這些不經意的流動時所涌上心頭的一閃感悟即所謂靈感。
靈感的腳步來得輕時,好比潺潺清水婉轉流暢,如倒影映月,如夢殘歌罷,旋起一種玄妙的力量,可以抒發成慷慨纏綿千行的長歌,可留下如幽咽、嘆息一般的三兩句詩詞。
詩人的心聲、詩人所看到的意境,若有意若無意地遺留在各種言語文字上,成了詩。
若靈感激越澎湃來得強時,可以如一片驚濤飛沙,由大處見到纖微;又如經過烈火燃燒錘煉,升華為純凈的赤焰。恍惚間如悟永恒的玄哲境域,與人性情理隔成遙遠的距離。如入禪寂淡遠,超脫于情感,超脫于意象,乃至超脫于言語,成為心與心的交匯。
所有這些都幻生在文字上,成了詩。
小樂人兒:是的,寫詩如同刻畫一種表情,表情積極的,像要流淚、嘆息或歌唱、歡呼、舞蹈;消極的,又像要幽獨靜處、沉思自語。一面要天真奔放,熱情地去邀請同情和了解,同時又要寂寞沉默,孤僻地自守來保持悠然自得的完美和嚴肅。
林徽因女士剛才從靈感上從意境上說了寫詩是怎么一回事。那么具體在文字表達上,您認為寫詩應該用怎樣的語言呢?
林徽因:詩的語言,不能僅是語言,它又須是一種理解感念的傳達。它須同時不斷傳譯情感、描寫現象、詮釋感悟。它不是形體,卻須創造形體、顏色;它是聲音,卻最多僅要留著長短節奏。最要緊地是按照疾徐高下和鏗鏘音調,依附在一串單獨或相聯的字符上面,給直覺、意識、情感、理智以整體的快意。
小樂人兒:林女士認為寫詩與象征比喻等寫作手法有必然的聯系么?寫詩一定要用到象征和比喻么?
林徽因:詩是不能脫離象征比喻而存在的。在詩里,情感依附在意象上,求較具體的表現;意象則必須明晰地、恰當地烘托情感,表征含義。詩人只有用比喻和象征才能用簡約的話來表達外在的一堆重疊交錯與內心所發生的微妙聯系,而同時又不失卻原來的情感分量;比喻和象征能在字面極簡單地帶著字面以外的聲音顏色形狀,讓讀詩的人產生聯想。
無論什么詩都從不會脫離過比喻象征,或比喻象征式的言語。詩中意象多不是尋常純客觀的意象。詩中的云霞星宿,山川草木,常有人性的情感,同時內心人性的感觸反又變成外界的意象,簡明、淺顯、隱晦、深奧、繁復,各有不同。
詩雖不能缺乏比喻象征,反過來,象征比喻卻不是詩。
小樂人兒:那么如何評價一首詩的好壞呢?
林徽因:有的詩意象瑰麗迷離,轉又樸實平淡,像是紛紛紜紜不知所從來,但飄忽中若有必然的因素可尋。有的詩錯雜里又卻又斑駁分明,情感穿插聯系其中,若有若無,給草木以氣候,給熱情以顏色。
一首好詩在一個會心的讀者前邊有時真會是個奇跡!但是傷感流麗,鋪張的意象,涂飾的情感,用人工連綴起來,疏忽地看去,也未嘗不像是詩。然而故作玄奧淵博,顛倒意象,堆砌起重重理喻的詩,也可以赫然驚人一下。
詩的好與壞要讀者與作者、讀者與讀者、作者與作者自己去品評。
老實地說,誰也不知道寫詩是怎么一回事的,這次所談的,勉強以抽象的許多名詞,具體的一些比喻來說明寫詩這種活動,獻出一個不盡如人意的答案。
小樂人兒:謝謝林徽因女士。林徽因女士從詩的內容、寫詩的出發點、過程、詩的語言、品評以及靈感、象征比喻在寫詩活動中的重要性等方面給大家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和解析,相信對大家是不無裨益的。
訪談到這里結束,更多的問題大家可以從林徽因女士的大作《寫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尋找答案。
讀到一篇文章
心想:若是能翻譯成現在的語言
興許看得明白些
遂成此另類解讀
對話參考林徽因《寫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