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是在kindle的包月免費書籍中讀到這一本,覺得很好看啊,然后便買了全套電子版的《劍橋藝術史》,一共八本,記得當時售價大約十幾元,據說紙質版全套得一百多元,電子書果然是愛書人福音。
但這套書第一冊就是《古希臘羅馬藝術》,接下來便中世紀、文藝復興、十七世紀十八世紀一路而下,而這一冊的一開端又已經從公元前1200年前后的邁錫尼文化開始講起了。既然是以“藝術史”為名,為何不與我們講講公元前三千年的古埃及藝術?講講公元前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藝術呢?
那么好吧,自己去查吧。在《詹森藝術史》里,可以看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公元前30000年至公元前15000年原始人的藝術創作——讀注解的時候,特意數了年代后面0的數目,以確保沒有弄錯:
當然,據考古學家分析,這些原始人類的創作應當擁有某種實際用途。但這些無法考證的目的一點兒也不重要,無論它是一種有助捕獵成功的巫術,或百無聊賴的慰藉,或難以抵御的創作沖動,這些一點兒也不重要,我們只需要為他們竟然做得這么好而喝彩就可以了。
如果看過了這些,然后如果你還看過那些公元前三千年亞述文明、古埃及時代的天才作品,再來看古希臘那些著名的偉大作品,也許你受震驚的程度會變得小一點,你不會再覺得他們的成就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有神力相助,而是能夠相信他們的確是沿著人類文明的足跡,一步一步行來。
這本書也正是這樣描寫的,希臘人最初的老師是埃及人。從埃及人威嚴肅整的木乃伊塑像,到我們熟知的古希臘雕塑范式,竟是如此自然而然地一步步銜接而來,研究者甚至能夠分析出幾十年時間跨度內所發生的“時代進步”。
作者非常詳細地推演大理石雕塑是如何構思制作而來。
為什么作為老師的埃及人開始得更早,而作為學生的希臘人卻行進得更遠?
作者認為,在埃及雕塑是一種魔法,承擔者逝者靈魂備用住所的神圣使命,因此:
魔法的本質就是保守,是抗拒變化;在埃及,公元前7世紀中葉的雕像和比它早一千年的雕像極為相似,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如此。
作者接下來感嘆道:
在我們眼里,變化是事物的天性,但在古代變化卻是可怕的,不受歡迎,
咦?這一說法用來形容中國古代的許多傳統也十分恰當嘛。
然而希臘人不但接受變化,甚至追求、攀比變化。
然而藝術并沒有在任何一個民族中均衡而勻速地前行,并且,這腳步也并沒有想當然地一直向前。
作者詳細描述了古羅馬萬神殿的混凝土制作澆筑過程,利用當地盛產的火山灰加石灰作為膠泥,再加入碎石,通過嚴格的施工技術,完成這一令人驚嘆的建筑。羅馬不是一日修成的,藝術家,也不是在某一個時代中突然爆發出來的。
但在建筑之外,作者對古羅馬的藝術成就極為苛評,很多古羅馬的作品只是作為復制品保存下了早已遺失的希臘經典作品,才擁有藝術史上的價值。而作者甚至評價一些陳列在博物館中的公元2世紀的古羅馬復制品,是“粗陋的”、“索然無味的”。
希臘人是羅馬人的老師,但羅馬人卻并沒有在希臘人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到更遠的地方。
實際上,本書作為歐洲游之前的攻略書籍非常恰當,尤其是當你決定去意大利或希臘旅游之前,如果能夠讀一下本書,那么你的博物館之旅肯定會變得更加有趣。當然,如果是作為去意大利的攻略參考,你還應當讀一下文藝復興那一冊。
作者告訴我們,在博物館觀賞那些著名的雕像時,不必僅僅只是拜服與崇敬,它們也可能是“粗陋的”;此外,不僅要欣賞它的正面,還應該注意觀察它的側面,甚至,如果你能夠看得到——還有它的背面。她告訴我們不僅僅要看到那些偉大作品的主體,還告訴我們,這些作品腳邊看上去丑陋不堪或莫名其妙的樹樁之類附屬品,意味著這一大理石塑像乃是一件青銅塑像的仿制品,因為大理石的延展性無法與青銅相比,為了維護原來青銅塑像的姿態,而不得不加上這些本來無關的支撐物。
她還告訴我們,那件著名的希臘陶罐邊刻了這樣一句話:
歐泰米德斯對這件作品無比滿意,因此他在罐上寫道:“歐孚羅尼奧斯(他的對手)絕對做不了這么好。”
你無法要求它是一本包容詳盡、高屋建瓴的古代藝術史,但毫無疑問,它的敘述中不乏閃亮的細節。
如果我們為自己限定只能閱讀所謂完美的書,那么很可能,我們只能擁有極其有限的讀物。任何一本書,如果我們能夠從中得到精神的愉悅、知識的收獲,那么它就是有價值的。
至少,它可以讓你的異國旅行或博物館參觀,變得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