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二、傷寒五六月,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此方為經方里治癆癥的第一方。癆癥的人吃什么藥都沒用,吃什么食物都不會胖。
癆癥的原因是什么?以中醫的觀念,平常人的濕在中焦,就是內濕,如果濕在關節就是風濕,如果濕在胃里就是胃家的寒濕,如果濕跑到腎臟把腎包住,腎功能就會不好,如果濕在血脈中就是癆。
如何知道濕在血脈中?人很瘦,血管卻比常人大一倍,里面一半是血一半是濕,摸脈很洪大,但脈是中空的。等于帶了兩個血脈系統,所以人很容易疲勞倦怠,動一動要休息很久才能恢復。
傷寒,喝了麻黃湯“已發汗”,也攻下了,大便也清干凈了,結果還沒好。“胸脅滿,微結”,還有未發出去的汗結在胸膈,胃里微脹。發汗攻下使腸胃津液失,故“小便不利”,“渴而不嘔”,看似有陽明證“渴”,又無少陽證“嘔”,胃里有宿食時會嘔,不嘔代表沒有宿食。陰陽要平衡,陰是津,陽是胃火,胃能蠕動靠胃的熱能,熱能因為有津液而貯存在胃里,好比電池里有一點點液體才能貯存電力。現在胃里津液沒了,熱就往上沖,熱性為輕,沖到頭上,故“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代表有太陽證兼少陽證。
臨床上,只要病人口渴、全身肌肉無力,小便不好,胃里不舒服,無惡心,吃東西沒胃口,就可以開“柴胡桂枝干姜湯”了,里面的病可能是肝癌、肝硬化、胃癌、胰腺癌,都不用管病名。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干姜二兩,黃芩三兩,括蔞根四兩,牡蠣二兩,甘草二兩炙。
只要有往來寒熱,柴胡必用,只要肌肉酸軟有汗,用桂枝。
干姜跟生姜的區別:都能止嘔,干姜溫中,用于胃寒;生姜散水,有積水用生姜。這里胃里沒東西了,故用干姜來溫中。
黃芩去熱。黃芩黃連和石膏的區別:芩連味苦,去胃家虛熱,石膏辛甘發散,去胃家實熱(大渴)。這里有渴但不是大渴,用黃芩。石膏用于純熱證,這里有往來寒熱故不對證。
口渴用括蔞根(市面上用天花粉代替,嚴格來說有區別),專治血管里水不夠。糖尿病人就是血管里水不夠,身體自救會口渴多喝水,但這個水成小便排掉,只有食物里的水才會進血脈。
心肺在胸,胸是諸陽之會,血在這里交換,肺里面是氣,來自大腸水的氣化,如天上的云霧,非常純凈,這個氣化的水進入血脈。括萎根補肺里的水,色白入肺。
【神農本草】括蔞根味苦,性寒,無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為潤肺降氣要藥。
牡蠣專門降浮陽,“但頭汗出”用牡蠣,干姜只溫中,還要把陽收斂回來。陽在外時均用牡蠣,若心陽、腎陽在外時還要加龍骨。火場里出來的人就是心陽腎陽均外出,逃命時會擠壓腎臟釋放腎陽跑飛快,故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這里只有胃熱上沖故只用牡蠣。
甘草炙過后津液更多,性熱些,用干姜時多搭配炙甘草,炙甘草重用還能強心,這里是胃里津液不夠,故用炙甘草。
用量及煎煮法:
柴胡5-6錢,桂枝3錢,干姜2錢,黃芩3錢,括萎根4錢,牡蠣2錢,炙甘草2錢。十二碗煮六碗,去滓再煮成三碗,溫服一碗,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喝完后出的汗是血脈里的濕,汗是粘答簽的。有濕為什么不用白術?白術去關節、肌肉、臟腑、腸胃里的濕,無法去血脈里的濕。
這是有癆癥的人才有的病,沒有癆癥的人不會得此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