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歷史的足跡——吉林街52號(原創)
一個偶然的原因,我漫步走在吉林街上,隨心去瀏覽街邊的行人,或去看那些錯落著的年代不一的建筑物。因為是沒有特定的目的,所以走走停停,會數一數錦江酒店到底有多少層?或是看一看哪一塊扁額制作的更有品位?總是時間還很充裕,也就做個細心的觀察了。
正當我把視線從錦江酒店上收回來時,不經意間我看見在斜對面的里側有一幢很古舊的小樓,門牌上寫著:吉林街52號。從街樓的排列位置上來看,它沒有和其它建筑并列在一條直線上,而是略略靠里。走在街上,如果不是偶然注意到或是刻意的去尋找,一般是不會看到它的。做為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哈爾濱人,對于這個城市的建筑我還算是熟悉的,但這條街我卻是第一次來,而這幢非同于常見的俄國式建筑的小樓,自然也就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
信步走去,這斑駁古舊的小樓便清晰而在眼前了。對于建筑我不是很了解,描述起來也就有些費力,且從那頂部近似于教堂穹頂的弧形拱頂來看下去,它的左右兩邊,靠近樓角的位置上各有一個寬大的窗戶,在窗戶的下部有一層隔離的外檐,使其和屋檐下的其他部分完全分離開來。從拱頂的花紋上可以看得出來,風格上很是細膩,與蘇式建筑的粗曠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
在檐下的中部,分別浮凸出七個一尺左右長的柱狀物,每個之間間隔一米左右的距離,象橄欖葉樣的浮雕把它們連接在一起。在浮柱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只振翅欲飛的山鷹,在其下邊又是兩扇窗子。窗格排列的很緊密,數量也很多,上半部分為兩層,每層分為五格;下半層可以開關的窗扇有三扇,中間的較大一些,分為六格,左右兩扇各有三格。如此的碎格子上鑲嵌著一塊塊玻璃,在遠處看來別有一番異域的風情。看慣了現代建筑和蘇式建筑,再看這別樣的小樓,心下很有些和風吹過的感覺。
在橄欖葉的下邊有六扇窗子,由于被一個寬大的陽臺阻擋著視線,窗子的式樣便不得而知了。陽臺的制作和窗格的細膩相比則顯得有些肅穆而莊嚴了,也是從此處我尋覓到了它的風格。方方正正的陽臺沒有一點木制的痕跡,鏤空的陽臺外欄是由六個米字形狀組成的,由這里我聯想到那兩只山鷹,我想這應該是一幢英國式的建筑了。雖然我并不懂建筑的風格所在,但這樣明顯的標志,對昔時日不落帝國有些了解的人,大概都會有我這樣的想法吧。而不久以后,我的想法便完全的被證實了。
陽臺本體向外探出有三米左右,并與下部的正門垂直的成為一體。在門的兩側又是兩扇寬大的窗子,延伸下去的踏階給我的感覺是和緩而寬敞,全沒有了現代建筑踏階的陡峭和制作上的粗俗。整幢小樓被錯落的綠樹和橫生出來的野花、青草遮掩著,雖然那破敗的色調令人覺得有些凄涼的況味,但整體結構仍是顯得典雅而莊重。
在街邊,我找到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我的請求下,他給我談起了有關“吉林街52號”的一些歷史。老人說起這段歷史很有些感慨的樣子,據他所說,這是一幢英國式建筑,始建于1896年,距近已有107年的歷史了。當時,是做為英國駐中國領事館而被蓋建的,但實際上,領事館只在這里駐留了一年另四個月,后期一直空著。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里被侵華日軍做為憲兵隊(這里,老人的記憶有些模糊,且暫為其名)的所在地,而強行霸占了。在52號的后面,還有一幢二層樓,是作為日軍關押中國人的監獄而存在著的。
聽老人所講,這里也曾是731遺址之一。52號樓的地下室里在1970年的時候,還散放著一些日軍遺留的刑具,如鞭子、老虎凳、手銬、腳鐐之類的,但后期被哈731紀念館做為日軍侵華的歷史見證,而轉移走了。現在的地下室里已經更改為居室,置于民用了。
后來,在解放以后,吉林街52號做為省軍區幼兒園在風雨中又煥發了新的光彩,自60年至71年,整整十年間,這里培育了無數個新中國的優秀兒女。后期,省軍區幼兒園遷居他處,這里就做了駐哈警備司令部高級軍官的居所。據說,這里最早只住了三戶居民。再后來的一些年中,陸續又搬來十幾家,到現在為止一共住有十七戶居民;再加上接彼52號旁的一幢年代不算很久遠的樓房,這兩幢樓里就都是警備區的家屬所居住的了。
時至今日,這幢歷經了一百多年時光歲月的吉林街52號,再沒有了往日做為外國領事館那耀武揚威的莊嚴肅穆,也不見了侵華日軍屠殺和凌辱中國人時的森嚴和恐怖;往昔國人屈膝卑顏走過的姿態再也不復了。靜靜地站在街邊,我依稀的,似乎還可以聽到、看到一群群的孩子歡笑著從里邊跑出來,紅潤的小臉上滿是了幸福和甜蜜。
沿著樓角的石板路,我信步行來,在小樓的左側面的二樓窗外有一個半圓形的陽臺,如正門一般和一層的窗子一體化的連在一起。看著那寬大的陽臺,我想,如果站在上面視線感覺一定很開闊,走在上面也很有些穩實的安定感。
穿過被青草遮蔽的小路,走向房子的背面,在拐角處的側門上寫著一個“拆”字,是用紅色的油漆寫的。這似乎也印證了它曾經一度面臨毀滅的境地,所幸的是,它仍然靜靜地矗立在這里,默默的向人們訴說一個又一個過往的年代。
樓后是一條算是寬敞的過道,后樓突出了一部分,在它的前邊有個很高的煙囪;據說是燒鍋爐,給住戶冬天居室里取暖用的。在這里,又聽到一些小樓舊時的內部格局的情況,原來的小樓內部的間隔墻不是水泥或是磚墻的,而是被一面面的玻璃墻隔開的,從這邊可以望到另一邊。但什么時候被改建的,卻沒有得到一個比較具體的日期了。
在52號樓的背后面,是一幢改建過的小二樓,現在已經被接成四樓的高度;但這究竟是否是原來的日本監獄所在,卻是無從問起,也就不問。我沒有再繞到前街去看它的正面,只是在背面看了看它,它蓋建的很簡陋,二層以下的墻面上象是被土抹過了,黃黃的顯得陳舊不堪。在靠近右側墻角處的一層窗子上面寫著幾個字:“我愛騰飛幼兒園”,再往他處看問,則只是為居民所住了。
諸處行遍,遇事相教,當我要離開的時候,我對這里已經是有著很深刻的印象了。就在我打算從52號小樓的左側出路回返時,不經意的,我看了一眼地下室的某個窗口。這個瞬間,我看見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女孩抬起頭來看了看我。我注意到,她正在窗前的書桌上寫作業,室內燈光明亮,小菊綻開,宛然是個溫馨的家庭。而那個女孩兒看我的眼神,是和善而又大膽的 ... ...
吉林街52號做為一處很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建筑樓,被國家定為二類保護建筑,任何形式的改建和拆遷都是不被辦事處所允許的。在老人的話題中,也談到了關于維護和拆遷的事情,關于維護,據老人所說,大約需要500萬元的維修費用,但遲遲未能落實到位,這幢歷史考證價值很高的英國式建筑也就日甚一日,愈加破敗了。時至今日,小樓依然故我,帶著滿身的倦意在風雨中一年年走過。
2004.9.9日11:56分秋色文學論壇/火的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