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朋友說家里的荷花園,再過幾天就可以開園了,到時就可以欣賞到成片成片盛放的荷花,就可以和好朋友們一起一邊蕩舟一邊賞花采蓮。這是一件多么讓人向往和愜意的事情啊,想想都讓人有些按耐不住心底泛起的沖動和期待。
昨天有事回了趟鄉下,看到路邊的田里種的蓮藕已經開花,只是稀稀落落的不成氣候,但還是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只是走的比較匆忙,沒有時間走近她們,和她們一起拍照留念,心里有些淺淺的遺憾,覺得有些愧對她們。
到了陽歷七月,蓮就進入了自己的青春期。在屬于她們的青春里,她們在盡情地綻放自己,把最真最美的一面展現出來。或粉黛含羞,或妖艷嫵媚 ,或青春前衛,或張揚灑脫,或沉默不語。
每個蓮都有自己的心思,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一些只屬于她們自己的秘密。據說只有懂蓮的人才能和蓮用心去交流,才能對蓮的心思略知一二。我想知道蓮的心思,我想打開蓮那扇緊閉的心扉,但我必需用真心去努力嘗試,試圖走進蓮的心里,試圖讀懂她們。
懂和愛是兩回事。愛是自私和專一的,懂是包容和寬恕的。懂有時候比愛更重要。只有真正讀懂一個人或一件事后,你才會做出正確的選擇,才不會只是自私地狹隘地去愛。只有在懂得后的愛,那樣的愛才更能打動人心,才更彌足珍貴,才更芬芳持久。
蓮一直都是我們心中高雅的隱士。她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她們不會被外界環境所影響,即便根植污泥也不屑同流合污,始終保持自己原本的秉質,讓自己的良知一直干凈地生長著。
對于蓮,她們畢生都在奉獻著。在夏初的時候,她們從泥底下冒出尖尖的腦袋,好奇地探望著這個全新的世界。而飛累了的蜻蜓則把她們作為臨時休憩的場所。于是就有了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佳句。
等過了十天半個月,那些亭亭玉立的小荷下面就已長出了鮮嫩的藕尖。于是就有了親人荷塘采藕尖的身影和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對于藕尖的鮮美,一直都是在外游子的渴盼和懷念。這樣鮮美的佳肴和味道,也只有在家里才能品嘗到。與其說游子是在想念藕尖鮮嫩的味道,倒不如說是對家溫暖的懷念。人只要遠在他鄉,就會睹物思人,就會懷念家里從前的人和事。
在某個不經意的夜晚,小荷開花了。于是其它的也跟著競相開放,于是滿池塘都是綻放的荷花,五顏六色的,將整個荷塘妝扮成了人間仙境。
在荷花盛放的日子里,是蓮一生中最輝煌和幸福的日子。在這樣的日子里,蓮享受到了萬般恩寵,成為了自己真正的女皇。許多人為了一睹她們的芳容,不遠百里,不辭勞苦。
蓮花是這個世界上最圣潔的花,就像我們心中永不凋零的愛情,神圣而純潔,成為鼓舞和默默支持我們的一種力量。
現在正是蓮花盛放的時期,一些花落后長大的蓮子也開始成熟,于是就有人清晨在荷塘里蕩舟采蓮。
說起采蓮,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席慕容筆下的那些江南采蓮的女子來。“你若曾是江南采蓮的女子,那我必是從你皓腕下錯過的那一朵。”只是席慕容將蓮詩化成了愛情的俘虜,將蓮看成了自己前世今生的緣,有些唯美,也有些淺淺的遺憾。
在蓮盛放的日子里,賞荷采蓮一直都是心底里涌動的愿望。總希望在近來的某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里,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去賞花采蓮,一起感受蓮的美麗與妖嬈,一起將時光淡忘,一起將快樂風干成記憶,一起和往事慢慢變老。
在蓮盛放的日子里,或許您會去,或許我會等。但不管您去或不去,蓮會一直都在那里默默地等您,等待那個能讀懂她心思的人。或許您會錯過蓮最美的花期,或許您會有些淺淺的遺憾,或許您從未把蓮放在心上。但不管您怎樣,蓮始終在等待,等待自己的知心愛人,即便花謝荷殘,也不會后悔,因為那是蓮自己的選擇。
過了夏季,秋風瑟瑟,荷已殘敗,蓮已進入暮年。過去曾經飛揚的青春,只是回味時嘴角微微泛起的一絲聊以自慰的微笑。逝去的青春再也回不來了,曾經的輝煌也成了過往云煙,只是青春時留下的那些照片,仿佛在告訴自己,也在告訴大家,“我的青春不迷茫”。
冬天了,水瘦山寒,連蓮的影子都看不到了。她們全都化成了來年生長的沃土,緊緊地擁抱著植根的故土。此時的蓮則以另外一種方式生存著,她們靜靜地躺在泥土底下,就像我們當年小的時候溫暖地躺在母親懷里一樣,安靜地入睡。
在風雨的詩化里,蓮被孕育成了藕。這是蓮愛情的結晶,這是蓮生命的延續,這是蓮希望的傳承。
這就是蓮的一生,平凡而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