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看書的朵拉
讓人深思的一本好書。本書結構很清晰,分為焦慮的起因和解決方法兩大部分。
本書的一大特點就是引用了大量的思想家、藝術家和作家的觀點和作品來剖析身份焦慮的根源,并從哲學、藝術、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亞五個篇章來闡述人們在各種角度探索解決焦慮的辦法。當然書中沒有給出明確解決焦慮本身辦法。
看完書被作者廣博的學識和獨特的視角所折服。作者跨越時間、空間的視角去看待身份焦慮的問題。打開了一道多維思維角度的天窗。
看完最大的感受:能坦然面對身份的焦慮。
身份的焦慮是一個永恒的論題。
它產生的原因主要有:
1.顯耀身份的渴求
上層的身份意味著財富、權勢和名望
2.希望得到愛和關注
我們的“自我”或自我認識可以用一個漏氣的氣球來比方-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他人的愛(對于氣球來言,就是源源不斷的氫氣)來填充自己的內心,而經不起哪怕是針尖麥芒的刺傷。
他人的關注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主要原因是在于人類對自己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人對我們的看法
只要人類社會存在等級,必然會有衡量等級的主流標準存在,如何去達到這個上層身份的標準是每個時代的當中人都會面對的困惑
3.受勢利傾向影響
勢利意義可以限定為:判定哪些人和事值得尊敬的特定方式。勢利者最明顯的特征并非是簡單的社會歧視,而是在社會地位和人的價值之間完全劃上等號。
勢利者關注的只是他人的聲望和成就。一旦人的聲望和成就有所改變,勢利者聞風而動,重新排定他所謂的最親近的朋友。
與勢利者相處會感覺到身份之外的自我是如此渺小脆弱。
4.平等、期望和嫉妒
我們每天都會經驗到許多不平等達的對待,但我們并不會因此而妒忌憎恨每一個比我們優越的人。我們嫉妒只是和我們處于同一層次的人。世上最難忍受的大概就是我們最親近的朋友比我們成功!
5.精英崇拜
書中描寫了關于成功的三個讓人焦慮的故事
第一個,富人而不是窮人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
富人才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窮人在社會結構中只承擔逆來順受,功能性角色。甚至因為基數龐大,享受社會福利,依賴慈善結構,有過多消耗社會資源之嫌。
第二個,身份同道德品行相關
新的精英崇拜體系倡導機會均等的思想,在這種情形下,人的才識往往能影響或決定他在社會上的地位。這種認同反過來賦予金錢一種新的道義觀。過去,社會上的財富是世襲,人們自然也不會把金錢視為人的智識和才能的指標。但是在精英社會里,一個人如果沒有才能不可能有聲望和高報酬的職位。所以有了一種判斷就是富人比窮人優秀。
第三個,窮人是有罪的、墮落的,他們窮是因為他們蠢
根據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表述,一個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要獲取資源必然有競爭,精英社會里所有人從一開始都是機會均等,斗爭的結果也是優勝劣汰結果。富人強勁有力比窮人基因剛健。
社會等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成員的自身素質。杰出邁向頂端,懶漢注定終生在貧困線掙扎。
貧窮是一種痛苦,而在精英社會更是一種恥辱。
6.不確定的制約因素
在傳統社會,上層身份一旦獲得不容易失去,而在現代社會身份完全取決個人成就而且主要是經濟上的成就。從而使得這個身份有不確定性。因為會因各種原因隨時有會丟失身份地位可能性存在。如何穩固身份也成了一種焦慮。
如何解決身份的焦慮
1.哲學
以叔本華為代表“理性的遁世主義”
我們往往把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看作是不喜歡人際交往的人。其實只是他對所能交往的人有特定的要求而已。因為這個世界充斥著大量不值得交往的人。
遵循自己玩的內心,而不是來自外部的贊揚或譴責。通俗的講就是為自己而活,少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要讓別人的看法評價影響自己。當然這需要內心很強大的人才能做到。
2.藝術
通過藝術來呈現被遺忘人群的生活,對主導地位的等級觀念在思想領域起到抵制作用。通過藝術作品激發同情心,理解每一個平凡人生的價值。
3.政治
主流價值觀也是統治者價值觀,通過政治運動來改變統治者從而改變價值觀
4.基督教
我們絕大部分焦慮來自我們過高估計了自己的目標和關注的重要性。
每個人都同時擁有兩個毫不相干的身份我,世俗的身份,取決職業收入和他人的評價。靈魂的身份,取決于靈魂的素質和審判日上帝眼中功過。一個人可以世俗顯赫,靈魂墮落也可以衣不遮體,但是閃爍神性光輝。
從死亡的角度來看生命中什么才算富有意義。人類生活中的一些行為一旦和死亡聯系不管何時何地,都顯得無關緊要。
對身份底下的焦慮,最好的辦法是旅行,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旅游,在現實中旅游或在藝術作品中旅游去感受世界的廣闊無垠。
5.波西米亞
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心靈態度。
波西米亞人認為,我們在與主流文化相抵觸的生活方式維持中維持信心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我們在貼身小環境中起作用的價值體系,依賴我們所交往的人的種類,我們所閱讀的書和我們所聽到的話。
要改變大眾的認知比較困難,唯一能做就是改變自己的接觸的小環境,就像文章所提波西米亞人那樣盡量避免接觸勢力的人群,只跟有同等價值觀的人相處。
共勉!